277782944_m.jpg  ﹝三重庶民宗教信仰中心﹞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臺北縣三重市工商業快速發展,是時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五日大拜拜前一周,即有商家開始擺桌宴客,到了大拜拜當晚是最高潮,三重聯外的臺北大橋得實施交通管制,否則車輛一旦進入市區,必然動彈不得,彼時可謂盛況空前,聞名全臺,與五月十三日臺北大稻埕大拜拜、五月一日新莊大拜拜齊名。不過,三重市外來人口甚多,對於大拜拜所祭拜的神明為何?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三重大拜拜所祭拜的神明即為二重埔「先嗇宮」的主神──神農大帝。

回顧三重開發史,新店溪與大漢溪在二重埔合流成為淡水河,三重地區以前多從事農業,遍地田疇,北望蘆洲,西眺丹鳳,是以此地大拜拜是為了慶祝神農大帝誕辰,而奉祀主神神農大帝的「先嗇宮」,乃是三重庶民的宗教信仰中心。神農大帝即所謂的「炎帝」,根據古代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三皇五帝」,其中有巢氏發明住宅,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教民捕魚和畜牧,都和先民生活的演進有密切關係。至於神農氏,教民耕作,發展農業;親嘗百草,開創醫學,把人類生活導入文明的境界。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自然而然地將教民種五穀的神農氏神格化,建廟奉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臺灣奉祀神農大帝的知名大廟──先嗇宮,位於臺北縣三重市二重埔,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年以上歷史,是三重地區最古老的廟宇,其前殿古意盎然,經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獲政府補助重修,成為鄉土文化之寶,對於較晚開發的三重地區來說,殊屬難得。又,既然先嗇宮奉祀教民栽種五穀的神農氏,故一般民眾亦稱先嗇宮為「五穀王廟」;如今鄰近一帶的公車站牌即曰「五穀王廟」,非稱「先嗇宮」。

至於廟宇的正名何以為「先嗇」?據清代名士劉育英撰書之先嗇宮正門楹聯云:「先帝明農。啟發羣蒙知樹藝。 嗇夫奉幣。告成百穀薦馨香。」明白說明了神農大帝的事功,以及受到農民的愛戴崇祀。上下聯首字「先嗇」,源自古代「蜡祭」。「蜡」讀ㄓㄚ
ˋ,又讀ㄔㄚˋ,《說文》謂「蜡」之本義為「蠅乳肉中」,乳者,生子也,蠅於腐肉中生子是為「蛆」,後則引申為年終合祭百神的一種大祭,一般亦稱「八蜡」,就是祭祀八種與農事社稷有關的神明,包括先嗇、司嗇、農、畷(田間走道)、貓虎、坊、水庸(城隍)、昆蟲等,「先嗇」即其首也。又,「嗇」通「穯」,意為「收穀」,而嗇夫就是農夫,中國農夫的始祖當非「神農氏」莫屬,這正是奉祀神農大帝的「先嗇宮」命名之由來。因此神農大帝的造像,不管其臉是綠色、紅色或黑色,除了光著上身、腰圍樹葉外,右手必定持握一把金黃色成熟的稻穗。關於神農大帝的臉色,據傳,綠臉是因為神農氏起初尚未發現農作,糧食缺乏,長期營養不良所致;俟人民懂得耕作之道,糧食不缺,生活寬裕,自然就營養充足、紅光滿面了。後來,神農大帝親嚐百草,中毒過深,於是面孔發黑。此皆言之成理,饒富趣味,亦見先民想像力之豐也。

雖然工商日漸發達,加以三重大拜拜在政府推動民俗改善之下,如今不復當年盛況,民眾也已極少設宴款待親友,打牙祭。不過,每逢農曆四月二十五日神農大帝誕辰,二十六日之祈福祭典向由三重市長主祭,地方民意代表暨各里里長陪祭,遵循古禮,十分莊嚴隆重;每年亦由各區輪流主辦陣頭遊行,並配合舉辦相關民俗活動,成為地方上一大年度盛事。所以說,「先嗇宮」乃三重地方庶民信仰中心,安定人心的重要力量,這是無庸置疑的。

arrow
arrow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