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2934_m.jpg ﹝ 基隆主普壇 ﹞

一般商家於農曆每月初二、十六都會「做牙」,亦即準備牲醴或鮮花素果等供品,祭拜福德正神,俗稱「牙祭」,而十二月十六日乃此年最後一次做牙,故謂為「尾牙」。此風俗是農業社會所遺留下來的,即使是工商業發達的年代,「做牙」的習俗依然流行於民間。至於牙祭的由來為何?為什麼此祭要以「牙」稱之?大家往往不求甚解,也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

牙者,《說文》曰:「壯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段注謂,在口中平齊相對而小者為齒,在口兩旁尖銳相錯而大者為牙。此字源之重點,在於牙之「上下相錯」貌。「上下相錯」引申為「互相往來」,此「互」有「通商交易」之意,從事生意往來的中間仲介商亦有「牙行」之稱。再者,以前農業社會,人們多以墟集,為其買賣交易之處,某一定大小的地區,構成墟集設立之巡迴週期,按例每月朔日、望日集合在一特定市鎮,進行較大型的交易活動,是謂「互市」。由於土地公與人民生計的關係最為密切,他不只是地上農作物生長的神、牲畜興旺的保護者,更是商戶的守護神,互市之前,商家會先祭拜「土地」,祈求福德正神保佑生意興隆,財利大發,並設宴招待職工和主顧,藉以連絡顧主感情及慰勞職工辛勞,是為「互祭」;當然每月初二、十六,市集交易結束後,亦由「牙行」設宴慰勞犒賞。後以「互」、「牙」皆意近「通商交易」而改稱「互祭」為「牙祭」,此乃「牙祭」之由來。

後來一般住家,亦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尾牙全家團圓時「食尾牙」。此日,特製潤餅、割包為食物,極富鄉土氣息,美味可口。而商家做尾牙,為求保祐新年利市,較之一般住家更加盛大。牲醴中必備雄雞,以象徵生意昌盛。是夜,老闆藉此機會犒賞職工,慰勞其一年來之辛勞,惟對欲解雇者,即於餐宴時,將雞頭置向該人,受者心照不宣,自動離職,省卻一番口舌。此俗承傳久矣,為尾牙的趣俗之一。

又,因為舉行「牙祭」時,商家必定準備牲醴,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大家正好可以藉此機會飽餐一頓,於是偶爾享用一餐豐盛的菜餚就叫做「打牙祭」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牙祭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