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7088_x.jpg ﹝ 新北市:遠景 ﹞

人生因文學而豐富,文學因人生而發光。好的文學作品必定能引起共鳴,讓讀者感同身受,進而深思反省,乃至化沮喪悲愁為奮發向上。自大學時代開始就讀小說寫小說也評小說,一直樂在其中,當然,作品要先感動作者自己,才能夠感動讀者,一再回味。「感動」的表徵,應是「哭」與「笑」,作品讓讀者看得開心,或會心一笑或拍案叫絕,就是感動讀者的好作品;當然,作品讓讀者看得感同身受,或傷心落淚或大哭一場,經淚水洗滌之後,內心又是多麼暢快!有了重新面對生活的勇氣,覺得未來充滿希望,這更是感動讀者的好作品。但諸如杜思妥也夫斯基或是卡夫卡的小說,沉鬱、苦悶而難以理解,初讀毫無樂趣可言,甚至於閱讀過程中屢屢要掩卷放棄,不過苦讀挑戰成功之後,其厚實的意義結構還是令人嘆服,得以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體認,對人生境界有了更高的提升。

文學不分古今中外,小說描寫悲喜人生,表現時代社會,寫的就是人生的「生與死」、人性的「善與惡」,以及人情的親情、友情、愛情,其間往往可以看到小說家求真求善求美之用心。小說更是龐大的寫作工程,需要嚴謹的架構,小說要有精采的故事,以及令人深省的思想。尤其長篇小說,敘事要夠多,素材要夠豐富,而且細節必須準確無誤,才能夠讓人相信,彷彿身入其境。然作者若刻意強調內容、凸顯議題,除非技巧高超,化有形於無形,否則容易流於說教、八股,一不小心就會掉入窄小的死胡同。至於高明的作者,運用想像力,揉合現實所創造的人物成功了,小說也就不朽了,如曹雪芹《紅樓夢》的賈寶玉和林黛玉、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安娜、巴斯特納克《齊瓦哥醫生》的拉娜、川端康成《雪國》的藝妓駒子、山崎豐子《白色巨塔》的財前和里見醫生、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的奔妹、東方白《浪淘沙》的丘雅信、莫言《蛙》的姑姑……等。

每個人的一生都是一篇或長或短的小說,有的單調枯燥,有的生動有趣。而小說家須具備書寫自身經驗以外人事物的天分,包括虛構的想像力和合理的組織能力,才真的能成為一個好的小說家。當然,長篇小說作者必定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更是廣義的思想家、哲學家,帶給讀者寶貴的人生啟示。作者年紀太輕,歷練不足,思想也不夠成熟,徒有才氣和熱情,不太可能寫出真正傑出的長篇小說。

近年來,評論與賞析的小說,大部分是長篇,包括東洋篇、西洋篇與華文篇,又以東洋篇的份量較多。其中,有的是公認的經典名著,也有些是尚待時間考驗的作品,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我讀之心有所感,不吐不快,覺得可以跟熱愛文學的精神貴族們一起分享者。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閱讀原著,特別是諸如杜思妥也夫斯基《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之類的巨著,透過導讀與分析,當可對這些或內容深刻或藝術表現出色的小說,有梗概的認識與掌握。

好東西要多與同好分享,非常希望讀者看了小說評論與賞析,能夠引起閱讀原著的興趣,進而享受性靈的洗滌,擁有更充實、美好的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更教人欣忭的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