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7090905[1].jpg

(一)口述自傳蔚為熱潮

近年來,政治人物傳記在書市大行其道,不論是政治人物親自執筆、口述,或者是未經授權同意而逕行出版的評傳,有如雨後春筍,不斷冒出,讓讀者目不暇接,其中尤以揭發內幕為主的傳記,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刺激了購買慾,然其內容是否一一經過查證無誤,實在令人欠缺信心。當然,政治人物親自執筆或口述者,也難免會有心無心地「遺忘」事實,塗妝抹粉,欲語還休,反而模糊真相,終致流為「美麗的謊言」。

據口述歷史學者唐德剛指出,大學者的口述史料有百分之五、六十可以採用,非學術人物就只有百分之十五、二十可用。由此可見,在政治人物有話要說,口述自傳蔚為熱潮之際,讀者如何從中判斷內容的真偽及品質的良窳,確是不容忽視的課題。

(二)自傳鉅著廣受注目

在民國史上,與蔣、宋、孔三家並列「四大家族」的陳氏家族中的陳立夫先生,其回憶錄《成敗之鑑》(臺北:正中,1994年6月初版)是書市眾多自傳裡廣受注目的大部頭著作。

陳立夫先生時任總統府資政,已近百高齡,歷任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教育部長等黨政要職,且創始及直接負責中國調查工作,為一頗富爭議性的反共健將,其回憶錄之重要性不言可喻。又由於陳氏自民國十四年起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辦公廳機要秘書,一直到政府遷臺後因不受當局諒解而離臺赴美為止,其間約有二十五年追隨在蔣公左右,親身參與、目睹許多重要歷史事件,透過回憶錄的記述,正可為現代中國歷史做最直接有力的見證。

《成敗之鑑》全書超過二十八萬字,附圖片三十八幀,都是珍貴的圖文史料。全書依時間先後,分成八章,包括早年、北伐、與共黨折衝、推展戰時教育、戡亂逆挫大陸淪陷、建議改造中國國民黨、全力貫注復興中華文化等,其中民國十五年三月中山艦事件,因共黨陰謀逼走蔣公未能得逞,而汪精衛畏罪潛逃,黨政乃重歸中國國民黨同志所掌握,北伐始能實現,此一歷史性之轉捩點,實為黨國存亡之關鍵,陳立夫先生親與其事,力勸蔣公留在國內奮鬥而有所貢獻,陳氏津津樂道,是全書中作者最為自豪之處。推展戰時教育時期,陳立夫先生任教育部長,有許多開創性措施,如大專遷校大後方、創辦聯合招生、師範教育制度、五專制度、保送制度、貸金制度二等,對中國均發生重大而久遠之影響,陳氏敘述最為詳盡,稱此為一生中最愉快之事。

大陸失敗之原因,作者所述堪稱精闢,發人深省。陳立夫先生指出:一、政治上,中央辦選舉之錯失,造成同志失和,蔣公又未事先阻止內心不喜歡的李宗仁競選副總統,一錯再錯,落得由政抬影響到軍事失敗的局面;二、軍事上,日本投降後,未接收淪陷區的游擊隊,引起怨恨,使成為共產黨部隊;三、財政上,淪陷區偽幣大幅眨值,幫助共產黨把有錢的老百姓變成「無產階級」,造成人民不滿,這些失敗終使政府播遷來臺。陳立夫先生有感而發,在全書的結語〈經驗所得,成敗之鑑〉特別提到,「打天下靠軍事,治天下靠經濟」,國父是經濟長才而乏軍事長才為之助,故不能得天下;蔣公是軍事天才而乏真正經濟長才(尤其於抗戰勝利後)為之助,故得天下而復失!誠一針見血之論也。

(三)臧否人物最富趣味

陳立夫先生與許多重要的現代史人物實際接觸、共事,對於這些人物的觀感,是全書最富趣味的部分。他提到,蔣公有時脾氣很壞,特別是對軍人,常令被罵的人受不了,作者就對蔣公說:「如果你拿對他們的態度對我的話,那我明天就把鋪蓋搬走。」他還比較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們的個性,說「胡漢民先生很健談,蔣先生較沈默,汪精衛很會討好人,孫科則不易接近人」,因為假如你去看胡漢民先生,他會滔滔不絕,沒有你說話的機會;假如你去見蔣先生,他會聽你說話而他自己說的比較少;假如你去看汪精衛先生,他將會和你兩人都說得很多,表示得很客氣;假如你去看孫科先生,那他和你都沒有什麼話可說。讀來豈不令人莞爾!

關於汪精衛,陳氏如此評述,這個人的確夠聰明,真可謂是個「狐狸精」,他最大的缺點就是想做領袖,什麼人支持他,他都高興,只要能做領袖,出賣國家也在所不惜,他一生想做領袖卻沒有實力,到最後終於遭到失敗的命運。而胡漢民呢?陳氏說,胡先生是紳士作風的人,對黨政非常負責任,但由於喜歡譴責和批評,言詞太尖酸刻薄,和黨國元老都疏遠了。這樣的批評,由曾與其共事的陳立夫先生口中道來,應是相當可靠的。

(四)創見經驗富啟發

《成敗之鑑》中有許多作者的創見及經驗之談,都相當寶貴,且富有啟發性。比如,陳氏學科技出身,為做好工作,懂得不斷去研究改進,為有助於密碼本之保密及密電之尋找,發明了「五筆檢字分類法」;改進文書及檔案管理,節省人力,提高效率。在求學及做事的過程中,作者也提出甚多箴言或教訓,如:他在美國匹茲堡煤礦公司工作時,因一電氣匠侮辱中國,陳氏不甘示弱,與之打了一架,從此無人敢再欺侮他,他於是啟發一個教訓:對外國人不能示弱。又如,一個人只要身挑重任,而把好處及成績留給他人,所謂「善與人同」,一定會無往不利。另外,「為領袖者,必須親賢人,遠小人,無絲毫自私之心,庶能領導他人,以成大業」、「一個人在必要時一定要把握機會,表現自己的能力給人看,才能贏得別人的尊敬與友誼」,類似的例子,全書之中俯拾皆是。

陳立夫先生曾罹患肺病,因研究中醫,又深諳養生之道,年近百齡仍老當益壯,其經驗談尤受重視。他在書中特別介紹了養生之道及「內八段錦」,與人共享,相信這是眾多讀者所感到興趣的。

(五)深具價值瑕不掩瑜

《成敗之鑑》深具史料價值,為關心民國史者所不能錯過,本書也記述許多指導人生的經驗及箴言,提高其可讀性,然仍有以下不足之處:

一、陳立夫先生是中國調查工作的創始及實際負責人,這些調查工作,對內部整飭、外患排除、鞏固領導中心、維護政局安定,實有助益,而於安內攘外、抗戰建國國策的推行,亦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當然,引人批評訾議之處,在所難免,光這部分,足可寫成一部書,可惜在《成敗之鑑)中卻輕描淡寫,簡單帶過,十分可惜。

二、第八章〈全力貫注復興中華文化時期〉,內容較瑣碎,部分小節甚至不到五百字,所談未見深入。

三、書中記述有時難免偏向正面,以其將《四書道貫》之精髓編入高中高職《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而言,此對中華文化之復興有所貢獻,然此一教材實施後,因反應欠佳不得不予以停印,書中則隻字未提。

四、《成敗之鑑》共由三人先後錄音記載,故有前後文字語氣乃至人物稱呼不一的情形,有些章節文字白話,有些則文言;光作者的胞兄陳果夫先生,就有「我哥哥」、「我大哥」、「果夫先生」、「果哥」、「家兄」、「先兄果夫」等多種稱呼,未予統一,可見在做文字最後潤飾的功夫上仍有所不及。

五、章節安排方面,有前後未必連貫而顯得突兀者,如第三章完成〈北伐時期〉,其中剛談完「國民會議」,下一節卻接上「我的中國字分類系統」;又如第六章〈戡亂逆挫大陸淪陷時期〉(民國三十四年秋至三十八年冬),最後一小節竟是「胡漢民國葬,楊永泰被刺,余倖免」,此發生於民國二十五年十月二十九日,理應安排在第四章〈與共黨折衝時期〉中才是。

六、不少章節內容亦多有重複之處,如67頁提到右肺不大好,在77頁又敘述一遍:67頁提到發明五筆檢字法,在72頁又說了一次:383頁提到蔣公曾六次畀予新職而未接受,在395頁再重複一次;400頁提到翻譯李約瑟氏所著《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之計畫,在416頁又說了一遍等,應是錄音處理時疏忽所致。

七、此外,《成敗之鑑》最令人遺憾的是,未編製年表,讀者無法按表查考,很不方便。

綜觀之,《成敗之鑑》瑕不掩瑜,稱得上是製作品質良佳的大部頭傳記,希望《成敗之鑑》好還要更好,再版時能修正以上缺失,多所補充,加強考據查證,力求真善美,這也正是對待歷史的正確態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