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680886_2184623391561855_2272269262745763840_n.jpg

(一)記述隨筆別具意義

臺灣當代散文自戰後在臺發展以來,散文的分類莫衷一是,諸如曾昭旭將散文分為抒情散文、敘事散文、論理散文等三類;楊牧把現代散文分為小品、記述、寓言、抒情、議論、說理、雜文等七類;余光中則先分散文為廣狹兩義,狹義散文指個人抒情誌感的小品文,廣義的散文則「凡韻文不到之處,都是它的領土」,余氏另又依「功能」將散文分為抒情、說理、表意、敘事、寫景、狀物等六類。而鄭明娳〈中國現代散文芻論〉把散文分成:小品(又依描寫對象與偏向的不同,分為人物小品、詠物小品、理趣小品、情趣小品四類)、雜記隨筆、遊記、日記、尺牘、序跋、報告文學、傳記等八類。以上諸家見解,各有千秋。

易言之,散文的內容無所不包,其形式亦必然順應變通,作者無疑擁有絕大的運用自由與發揮餘地。

近讀旅加作家劉全艷《童年憶舊話澳門》(香港,青森文化,2018年9月初版),全書除了序和後記,共70篇短文,短則3、4百字,長約6、7百字,以上懷舊雜記隨筆集中記述50、60年代的澳門,頗具歷史、文化價值,如同作者書中提到的「百福被」,這一篇篇短文是一塊塊碎布,作者別有用心地將它們拼成一條被面,再塞進些棉花,一針一線地縫合起來,成為一床色彩繽紛的拼花小棉被,必然帶給跟澳門有關的人們莫大的溫暖。當然一般讀者也可以透過作者對童年生活的回憶,窺見昔日殖民小城澳門的社會文化和風土人情,發現原來繁華熱鬧的賭城以前曾經如此寧靜、樸素。

類似的懷舊文章,在50、60年代的臺灣文壇為數不少,多出自中國渡海來臺的作家,寫海峽對岸家鄉的人、事、物等,撫慰了離鄉背井、午夜夢迴的浮雲遊子們,迨70年代至今則比較多的是臺灣鄉土書寫。此外,海外作家寫香港者多,談澳門者少,是以劉全艷頗具特色的《童年憶舊話澳門》可謂別具意義。

(二)鄉情親情躍然紙上

《童年憶舊話澳門》寫作者3歲時隨父母由廣州來到澳門,至11歲遷居香港這8年之間,在葡萄牙人殖民統治下的生活種種。除了父母、姐姐、外婆外,作者主要是寫昔日澳門的街坊小店、鄰居朋友、學校師長同窗,以及童玩、小吃、電影、廣播、讀物……等等,乃至元宵、中元、中秋、新年的節慶描述,其記憶力之驚人令人嘆服,加以每一篇文章都精心搭配余達明的鋼筆插圖,堪稱相得益彰,大大加深讀者的印象。

書中關於親情的敘寫,最是溫馨。作者3歲時隨40出頭的父親由廣州來到澳門,先是住在板樟堂街,未久於草堆橫街安頓下來,在家附近的爐石塘上領牌擺熟食攤,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為了便於照顧年幼的女兒,父母做生意時便將女兒帶在身邊,安置於攤位後方的祺記酒庄門前台階上的小床,生活之艱辛清苦由此可見。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作者,與父母之間的親情,自是成為書寫的重點。

父親雖然生意忙碌,但不忘帶作者至南灣散步,上茶樓,吃雪糕,喝涼茶,買玩具、看電影……等,當作者頑皮犯了錯,諸如跳床摔傷,父親忙亂著為她止血,不曾責罵;4、5歲時,作者在「明生紙號」看到「千古」二字居然懂得此即「死亡」之意,心想父親也會有「千古」的一天,不禁悲從中來,低頭含淚,讓父親牽著手一起回家。父女之愛,多麼動人。

再者,母親進進出出揹著幼小的她,作者更是滿懷感激之情。平時,母親教女兒繡花、摺紙、綁辮子……等,尤其母親的身教言教,作者銘記在心,諸如不與人計較,認為無論再怎麼大的困難,只要咬緊牙關,總會挺得過去;幫助過自己的恩人,有機會就要報答人家;也不時提醒女兒,「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聽到別人在說是非,就要立刻離開,不要聽下去。以上種種,深深影響作者的一生。

生活安定下來,外婆帶著姐姐,從廣州過來,全家終於團聚了。不識字的外婆會寄包裹給家鄉的親人,作者則把信讀給外婆聽,再請人代筆寫回函。祖孫牽手同行的身影,躍然紙上。

(三)今昔對比滄海桑田

《童年憶舊話澳門》筆法平實,沒有華麗的詞藻,但其寫今昔對比,每令人興滄海桑田之嘆。

如以前沒有洗衣機、烘乾機,舊衣物充分利用,作者有感而發,衣服經過自己雙手洗滌、漿熨後再穿回自己的身上,總是多了一份相互接觸的親密感情,這是現在年輕人所無法體驗得到的。再如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反而十分環保,作者提及,上街市買菜,一條鹹水草把菜肉紮起來吊在手裏,沒有塑膠袋;買汽水要付押瓶費,喝完再把瓶子拿去換回押金;到雜貨店打油鹽醬醋,自備容器;舀水用的是椰殼水瓢,沒有什麼塑膠用品,這也都是現在年輕人所難以想像的「天方夜譚」。

作者對比著澳門之今昔,昔日澳門像一條街般細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如此接近,生活方式純樸簡單。但隨著經濟轉型,今天澳門賭場處處,酒店林立,大街小巷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但有誰還記得,腳底下踩踏著的,原是當年細碎的石仔路?

(四)清淡而又餘音裊裊

此書既是童年憶舊,自然出現許多現今不用或罕見的名詞,作者均費心附註說明,如「搓炮」(搓捲炮竹外殼)、「豬仔館」(苦力招工館)、「白鴿票」(一種博彩)、「媽閣廟」(即媽祖閣)……等,讓讀者更容易了解及融入昔日澳門的生活氛圍。不過,對於間接造成香港左派「六七暴動」的澳門1966年「一二.三事件」,此為國民黨勢力退出澳門的分水嶺,隔年作者一家便離開澳門移居香港了,未知是否與此一受到中國文化大革命影響的澳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可惜作者對此避而不談,或是草草幾筆帶過,令人不解。

此外,作者於書中提到許多地方小吃,而且多所描述,饒富趣味。然父親擺熟食攤為生,所販賣品項卻隻字未提,付之闕如,豈不怪哉?

綜觀之,《童年憶舊話澳門》寫法平鋪直敘,鉅細靡遺,清淡而又餘音裊裊,如同畫家余達明所言,對澳門已經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很渴望飛到澳門去看看。只是,歲月悠悠,作者筆下的澳門以及他所繪畫的當年的澳門,是再也找不回來,只能夢中去尋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澳門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