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6326_m.jpg ﹝ 台北保安宮媽祖像 ﹞

諺語是先人留下來的語言之中最有分量、最具教育價值的一部分,若無分量、價值,早被時代所淘汰。連雅堂《台灣語典》曰:「俚語俗諺,聞之似鄙,而每函真理,古人談論,每援用之。」陳主顯《台灣俗諺語典》謂「俗諺」乃「流行在一般社會大眾之間,具有相當固定形式的,現成的口頭語,並且含有完整的概念,用來表達特定族群,典型的社會經驗」。論者咸認,民間口頭流傳的俗諺每每一針見血,勝過千言萬語,其含意微妙,不直接說出而有言外之意,尤其言談中使用一二句俗諺俚語,往往平易親切,饒富趣味。在台灣民間信仰之中,以媽祖的信眾最多,分布範圍最廣,因為明末清初到台灣的移民,冒著九死一生,勇渡黑水溝之際,獲得「媽祖婆」或「過水媽」的庇護,加上墾荒之時為乾旱所苦,求助於媽祖,每獲降雨。媽祖在台灣早期移民心中的份量,由此可見一斑,當然也有不少相關的媽祖俗諺流傳至今,其中古老而又親切的意涵,值得細細品味。

茲將眾人較為熟知的媽祖信仰俗諺,略述如下:

「三月瘋媽祖」:台灣民間向有「正月瘋查某、二月瘋鑼鼓、三月瘋媽祖」的順口溜,閩南語的「瘋」有「熱中」之意,正月適值農閒,恰為農業社會男子追求另一半的月份;到了二月,要開始準備三月迎媽祖或進香事宜,年輕人在長輩督促下,或練習敲打鑼鼓,或練唱子弟戲等;至於「三月瘋媽祖」,則明白指出台灣各地於農曆三月迎媽祖的盛況。

「大甲媽祖回娘家」:這是迄今最為世人熟知的媽祖俗諺。媽祖信仰中,自古即有「走娘家」的習俗,每隔幾年,台灣媽廟就會捧著神像,回到自己媽祖的原廟去進香或刈火。但到了日治時期,台海兩岸因政治阻隔,通航逐漸不便,於是台灣媽祖不再渡海,改為小廟逕向大廟進香。日本投降未久,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兩岸再度斷航,直到政治氣氛和緩,兩岸開放文化交流,才又有台灣媽祖廟組團到福建湄洲進香的活動。不過,島內徒步進香的活動一直延續下來,其中以台中大甲鎮瀾宮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的規模最為龐大,也最受矚目。不過,一九八八年之後,鎮瀾宮與朝天宮關係生變,大甲鎮瀾宮媽祖已改往嘉義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矣。

「大甲媽祖較雄」:閩南語的「雄」有「威猛佔先」之意,大甲媽祖進香時,從離開大轎到進入神龕,皆走中軸線,原先供奉在中桌上的眾神像都得先行移開,迎請媽祖神像的人員甚至爬到中桌上面或坐在中桌上,眾人以手高舉,將媽祖神像迎入神龕之内,離開回駕時亦同,遂有此一俗諺。

「大媽四愛吃雞、二媽五愛冤家、三媽六愛過溪」:這是彰化南瑤宮十個媽會的媽祖,輪流前往笨港謁祖進香所流傳下來的俗諺。相傳彰化南瑤宮的大媽、四媽開列的藥方非常靈驗,信徒還願答謝的牲禮祭品特別豐盛,故曰「愛吃雞」;二媽會和五媽會的會員為了進香之事,屢屢發生爭吵,甚至大打出手,於是當地人戲稱「愛冤家」;至於輪由三媽、六媽進香,回駕時一向遵循先民經過濁水溪的路線,涉溪而返,乃有「愛過溪」之語。

「大道公風、媽祖婆雨」:大道公即保生大帝,農曆三月十五日為其誕辰,二十三日則為媽祖生日,由於適逢暮春,天氣多變,所以在迎大道公或迎媽祖活動時,經常遇上風雨,好事者遂創造出大道公追求媽祖不成而彼此風來雨去的傳說。其實,大道公與媽祖供奉於同一廟宇的情形很多,所謂不合之說純屬笑譚。

「北港媽祖興大甲、大甲媽祖蔭外方」:大甲鎮瀾宮與北港朝天宮關係停止之前,每年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的團體以大甲媽祖進香團為最,帶動了北港的經濟發展,而前往大甲鎮瀾宮參拜媽祖的信徒們,又有相當多是來自外地,同樣的,大甲鎮瀾宮響亮的名氣,也為地方帶來龐大的商機,是「水幫魚、魚幫水」的最佳例子。

「囝仔媽愛風騷」:苗栗縣通霄鎮白沙屯媽祖每年前往北港進香回駕時,留守的鄉親會循例備妥八人扛的大轎,提前在通宵的「秋茂園」等候。換轎之後,媽祖乘坐裝飾漂亮的八人大轎開始遊庄,供信徒膜拜,並不立刻回到家門,是以有人就以「囝仔媽愛風騷」戲稱之。

上述各具代表性的媽祖俗諺,不但趣味盎然,我們也可以從中了解到台灣媽祖信仰的現象與演變。儘管已經邁入二十一世紀,台灣民間的媽祖信仰,卻蓬勃發展,歷久不衰,媽祖依然是信徒心目中萬能的女神。尤其每年「大甲媽祖回娘家」的進香活動,不但是地方、宗教界的盛事,廟方亦運用大眾傳播媒體打響知名度,使之成為吸引國際觀光客來台的民俗慶典嘉年華。總之,不只現存的媽祖諺語會代代相傳,或許將來更會注入新血,增添現代化的媽祖俗諺,繼續豐富台灣媽祖信仰的內涵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媽祖信仰 俗諺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