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3160_m.jpg  ﹝黃公望〈剩山圖〉﹞

〈富春山居圖〉為元代大畫家黃公望(1269-1354)傳世代表作,也是中國傳統繪畫愛好者耳熟能詳的名畫。

黃公望仕途不順,曾受牽累入獄,晚年隱居於浙江省富陽縣富春鄉。他於82歲創作此畫,描繪晚年山居景色,有春明村、廟山、大嶺及富春江等一帶的山川景致。畫中有坡陀沙岸,房舍散聚,以及起伏岡陵,山勢層層疊疊,林木交錯;景物排列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極富變化。其皴畫山石皆用披麻皴法,運筆時快時慢,線條有長有短且不平行排列,巧妙地交錯組合。此山水寫景,在在顯現黃公望之淡泊心志。

明朝末年此畫被收藏家雲起樓主人吳洪裕所珍愛,臨終之際,竟以此卷陪葬火殉,雖經家人搶救,烈火已將此畫焚燒成兩段。前段51.4cm較小稱為〈剩山圖〉,輾轉民間,如今藏於浙江省博物館;後段636.9cm,曰「無用師卷」,經清宮珍藏,後為國立故宮博物院之寶。此次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舉行「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乃二卷瑰寶三百餘年來首次合璧展出,重現〈富春山居圖〉原貌,深具話題性,成為民國百年之藝文盛事,吸引許許多多國內外民眾爭相一睹。

黃公望為中國繪畫史元季四大家之首,以書法入畫,抒情寫意,創造文人水墨畫新境界,其繪畫實深受老莊思想之影響。

道家思想是傾向出世的,在現實生活中,道家把對社會的逃避和淨化了耳目聲色之樂的素樸生命結合起來,將其附著於自給自足的平寧、安詳、靜謐、淡泊的歸隱生活之中。遵奉道家思想的人,莫不力求透破功、名、利、祿、權、勢、尊、位的束縛,使精神活動臻於優游自在、無罣無礙的境地,而其行止往往高蹈隱逸,比如莊子本身即為高蹈的隱者。這高蹈隱行的人物,正是追求玄遠高尚人品、自由人格的化身。

一般說來,隱士均是性行高潔、智慧明澈之人,他們洞悉諸多人為限制的枷鎖,於亂世之時,對一切世俗之穢亂污濁更不屑同流合污,是以為了潔身自高,唯有遠離世俗人群,縱情於山水之間。同時,他們也不願意渾渾噩噩終其一生,遂以文學、藝術作為涵泳寄託的對象,山水詩畫乃成歸隱生活的藝術寫照。

其中,山水畫不但是歸隱文人「可游可居」之所,它更提升為中國古典藝術的最高美學範式。道家人物固與隱行有關,老莊之追求自由與嚮往自然,與天地精神往來,正符合高蹈主義者的隱逸作風。畫論中的「澄懷味象」、「林泉之心」即本于道家「乘物以游心」的說法。總之,老莊思想形成了隱逸之風,而隱逸之風又促成中國文人山水畫的發展,也可以說,老莊思想與文人山水畫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繫。一般文人畫家受道家、佛教思想之影響,其作品自然而然就形成一種清虛、淡泊、瀟洒、超逸的風格。

特別是到了元代,由於蒙古人入主中原,在人民的社會階層上作了鮮明的劃分,以期有效穩固蒙古人的政經優勢地位。加以元朝取消科舉,雖曾短暫恢復,但因有階級之別,錄取名額又少,使得元代士人頓失晉身宦途的途徑。即使有機會做官,也因為漢人的身分而處處遭受壓制。

備受蒙古政權貶抑,內心苦悶之餘,老莊思想適為士人開啟尋求心靈安慰之窗口。文人既然無法在政治上一展長才,便轉而從事文學、藝術的創作。在山水畫方面,每每透露出蕭索空寂的情調,充滿老莊思想的隱逸色彩,抒發對現實生活的不滿情緒,冀求心靈得到永恒的解脫,其境界乃如唐君毅所言之「最空靈」。如今細覽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對於昔日文人心境當有更深切之體會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