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2592_m.jpg ﹝ 蔡明亮「台北三部曲」完結篇 

蔡明亮「台北三部曲」完結篇──《河流》(1997年上映),內容驚世駭俗,對於現代家庭、社會的缺乏溝通以及同性戀世界的呈現,簡直真實得令人坐立難安,毛骨悚然。

這是導演百分之百個人化的純藝術電影,習於好萊塢電影節奏的觀眾,看到一半而悻悻然離場,並不意外。

全片最重要的,應是同性戀的「象徵」,導演透過此片表達對同性戀者的寬容與同情,有同性戀者傾向的小康因與陳湘琪作愛而深受頸疾所苦,這算不算是不忠於同性戀的一種懲罰?

片末,小康與亦是同性戀者的父親於台中某同性戀三溫暖,在不知情之下,發生不倫行為,事後燈亮之際,父親大為震怒,掌摑其子,其子無言以對;這同時,交叉進行的是,台北家中,母親對於漏水成災(父子同性戀?)已忍無可忍,冒著大雨,爬入無人居住的樓上,終於找到漏水的根源──竟是水龍頭未關,怎不啼笑皆非!當母親憤而關閉水龍頭,遠在台中的父子也對彼此的困境取得了突破性的諒解,似乎全片的問題因而獲得暫時的解決(房子停止漏水,小康脖子病情好轉)。

蔡明亮拍《河流》勢必遭受社會道德的責難,的確需要莫大的勇氣,而柏林影展把評審團大獎頒給《河流》,亦充分顯現評審對於藝術追求的尊重。

不過,像《河流》這樣「會把噩夢都引出來」的電影,一部就足夠了,未知蔡導以為然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