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84336_m.jpg ﹝ 汐止拱北殿 ﹞

華人最講「人情味」,這人情味三字給冠上引號,當然含有反諷的意味,因為華人通常只跟熟人講人情味。

「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死道友莫死貧道」等俗語,充分顯示華人社會的自私、寡情,至於古聖先哲主張的兼善、博愛,那是嘴上說的,純屬理論,與實際生活無涉。不過,一旦碰上親朋好友,華人自然就兼善、博愛,變得很有人情味了。

最常見的例子,如公車司機掛著一張臭臉,像全車的人都得罪了他似的,搞得乘客提心吊膽,深怕自討沒趣;然而,若有熟識的乘客上車,司機立即綻開笑靨,有說有笑。再如,公家機關的櫃台人員,滿臉像抹上漿糊,毫無表情,讓人退避三舍;然而,前來洽公的人若是朋友,立刻換了一個人,熱心萬分!許多公事原先屢辦不通,但找到熟人的話,這「人情味」便發揮想像不到的功效,使問題迎刃而解。

這種「人情味」也正是鄉愿的表徵,特權的催化劑,華裔社會人際關係的特色。有了「人情味」,拆除違建意思意思了事,取締特種行業只是虛應一下,彈劾官員必定雷大雨小,無疾而終……

更要命的是,華人每以此一「人情味」而自豪,甚至反過來批評西方人之只重理法不講情面,寡情薄義。殊不知「人情味」乃民主法治生活之大敵也。毋怪乎了解華人社會的研究者悲觀地指出,華人大本營──中國要真正成為文明進步的國家,恐怕還有好一段漫漫長路要走。

人情味要用在陌生人身上才可貴,華人這特有的「人情味」不要也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