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7067_x.jpg 

東方白《浪淘沙》承繼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的腳步而誕生,以上三部作品同是結構龐然的大河小說,而且小說中的時代背景也都是從清廷將台灣割日前後開始,其為歷史作記的企圖十分明顯,不過在小說外部時間的展延方面,《浪淘沙》或許是因為寫作時間較晚,且當時台灣的政治環境已逐漸開放,在此一「天時」之有利條件下,是以能夠超越《台灣人三部曲》和《寒夜三部曲》。

《台灣人三部曲》第一部曲《沉淪》由清廷割台的前一年,亦即1895年開始,寫到義軍的乙未抗日結束。第二部曲《滄溟行》寫的是日據時代中期,包括日本「領台」以來二十多年間的第一次皇太子來台、台灣議會請願運動、六三法撤廢運動等,直到陸維樑因參與民族運動被安排前往中國大陸為止。第三部曲《插天山之歌》,背景是日據時代末期至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主要敘述秘密加入反日組織而遭到警部追緝的東京工業大學留學生陸志驤返台逃亡一年間的種種。

《寒夜三部曲》第一部曲《寒夜》由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彭阿強率領家人到苗栗蕃仔林拓荒寫起,經過光緒十八年(1892年)中台灣風災、光緒乙未抗日,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彭阿強土地遭墾戶葉阿添所奪,憤而自殺身亡;第二部曲《荒村》跟《台灣人三部曲》第二部曲《滄溟行》同樣以日據時代中期為背景,寫劉阿漢與三子劉明鼎在大正十二年(1923年)至昭和三年(1928年)期間,父子積極參加農民運動,抗議地主和會社壓迫,幾度進出監獄,終而為理想而犧牲生命;第三部曲《孤燈》以劉家么子劉明基和彭家後代彭永輝於二次世界大戰末期,亦即日據時代結束前的昭和十八年(1943年)被日本殖民政府徵調到菲律賓從軍,至昭和二十年(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劉明基和彭永輝卻戰死異鄉。

至於《浪淘沙》,「序幕」寫日皇任命的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於1895年準備率軍登陸台灣;第一部《浪》寫日軍佔領台灣及乙未年的義軍抗日;第二部《淘》寫日本佔領全台至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第三部《沙》自日本加強控制台灣,實施皇民化運動,發動太平洋戰爭,至日本戰敗投降、台灣爆發228事件、中國文化大革命,直到大陸的改革開放;最後的「餘音」,是主角們於一九八年代重返台灣,回味一生。

鍾肇政《台灣人三部曲》、李喬《寒夜三部曲》和東方白《浪淘沙》,都以台灣歷史為背景,從乙未戰爭至日本投降為止,《台灣人三部曲》以陸家子弟的家族史為架構,輔以此段殖民歷史為陸家帶來的動盪,呈現當時台灣人民的生活風貌;而《寒夜三部曲》則以「土地」為貫穿全書的主題,訴說拓荒者的奮鬥、掙扎,全力捍衛土地,以及人在異國對鄉土的眷戀。只是《台灣人三部曲》和《寒夜三部曲》也都因為寫作時政治氣氛嚴厲,故事一到日本投降即戛然而止。直至1993年,鍾肇政以雄心創作完成《怒濤》;1995年,李喬奮力交出七十萬餘字的《埋冤一九四七埋冤》二大冊,不約而同地以228事件為寫作焦點,重現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台灣人,藉以彌補長期以來心中莫大的寫作缺憾。其中《怒濤》時代背景止於228事件,《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則進一步寫到民國五、六年代的白色恐怖時期。

不過,東方白《浪淘沙》面對的是時代巨浪的沖擊、淘洗,透過台灣歷史的片段,敘寫台灣人流浪的生涯,並且一氣呵成,小說時間不只延伸到228事件,也寫了中國一九六○、七○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乃至於八○年代大陸的改革開放,雖然在敘事結構上不若228事件及其之前章節的細密,但總體而言,《浪淘沙》於小說外部時間的展延上,比《台灣人三部曲》和《寒夜三部曲》要超越了許多,實乃不爭的事實,值得我們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