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6928_m.jpg ﹝ 三重庶民宗教信仰中心 ﹞

三重經常予人「草莽」印象,其實三重近二、三十年來已經「脫胎換骨」,改變許多,尤其三重擁有庶民宗教信仰中心「先嗇宮」,令三重人引以自豪。

277786923_m.jpg ﹝ 宮貌古雅 ﹞

277786847_m.jpg  ﹝ 正門 ﹞

277786894_m.jpg ﹝ 龍柱 ﹞

民國四十、五十年代,臺北縣三重市工商業快速發展,是時每年 農曆四月二十五日 大拜拜前一周,即有商家開始擺桌宴客,到了大拜拜當晚是最高潮,三重聯外的臺北大橋得實施交通管制,否則車輛一旦進入市區,必然動彈不得,彼時可謂盛況空前,聞名全臺,與 五月十三日 臺北大稻埕大拜拜、 五月一日 新莊大拜拜齊名。不過,三重外來人口甚多,對於大拜拜所祭拜的神明為何?往往不知其所以然。其實,三重大拜拜所祭拜的神明即為二重埔「先嗇宮」的主神──神農大帝。

277786853_m.jpg ﹝ 龍門 ﹞

277786864_m.jpg ﹝ 虎門 ﹞

回顧三重開發史,新店溪與大漢溪在二重埔合流成為淡水河,三重地區以前多從事農業,遍地田疇,北望蘆洲,西眺丹鳳,是以此地大拜拜是為了慶祝神農大帝誕辰,而奉祀主神神農大帝的「先嗇宮」,乃是三重庶民的宗教信仰中心。神農大帝即所謂的「炎帝」,根據古代神話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出現「三皇五帝」,其中有巢氏發明住宅,燧人氏鑽木取火,伏羲氏教民捕魚和畜牧,都和先民生活的演進有密切關係。至於神農氏,教民耕作,發展農業;親嘗百草,開創醫學,把人類生活導入文明的境界。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自然而然地將教民種五穀的神農氏神格化,建廟奉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

277786874_m.jpg ﹝ 正殿 ﹞

臺灣奉祀神農大帝的知名大廟──先嗇宮,位於臺北縣三重市二重埔,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迄今已有二百五十年以上歷史,是三重地區最古老的廟宇,其前殿古意盎然,經內政部核定為三級古蹟,獲政府補助重修,成為鄉土文化之寶,對於較晚開發的三重地區來說,殊屬難得。又,既然先嗇宮奉祀教民栽種五穀的神農氏,故一般民眾亦稱先嗇宮為「五穀王廟」;如今鄰近一帶的公車站牌即曰「五穀王廟」,非稱「先嗇宮」。

277786913_m.jpg ﹝ 屋頂燕尾 ﹞

277786879_m.jpg ﹝ 後殿九龍壁 ﹞

至於廟宇的正名何以為「先嗇」?據清代名士劉育英撰書之先嗇宮正門楹聯云:「先帝明農。啟發羣蒙知樹藝。嗇夫奉幣。告成百穀薦馨香。」明白說明了神農大帝的事功,以及受到農民的愛戴崇祀。上下聯首字「先嗇」,源自古代「蜡祭」。「蜡」讀ㄓㄚˋ,又讀ㄔㄚˋ,《說文》謂「蜡」之本義為「蠅乳肉中」,乳者,生子也,蠅於腐肉中生子是為「蛆」,後則引申為年終合祭百神的一種大祭,一般亦稱「八蜡」,就是祭祀八種與農事社稷有關的神明,包括先嗇、司嗇、農、畷(田間走道)、貓虎、坊、水庸(城隍)、昆蟲等,「先嗇」即其首也。又,「嗇」通「穯」,意為「收穀」,而嗇夫就是農夫,中國農夫的始祖當非「神農氏」莫屬,這正是奉祀神農大帝的「先嗇宮」命名之由來。因此神農大帝的造像,不管其臉是綠色、紅色或黑色,除了光著上身、腰圍樹葉外,右手必定持握一把金黃色成熟的稻穗。關於神農大帝的臉色,據傳,綠臉是因為神農氏起初尚未發現農作,糧食缺乏,長期營養不良所致;俟人民懂得耕作之道,糧食不缺,生活寬裕,自然就營養充足、紅光滿面了。後來,神農大帝親嚐百草,中毒過深,於是面孔發黑。此皆言之成理,饒富趣味,亦見先民想像力之豐也。

277786884_m.jpg ﹝ 紀念碑 ﹞

雖然工商日漸發達,加以三重大拜拜在政府推動民俗改善之下,如今不復當年盛況,民眾也已極少設宴款待親友,打牙祭。不過,每逢 農曆四月二十五日 神農大帝誕辰,二十六日之祈福祭典向由三重地方首長主祭,地方民意代表暨各里里長陪祭,遵循古禮,十分莊嚴隆重;每年亦由各區輪流主辦陣頭遊行,並配合舉辦相關民俗活動,成為地方上一大年度盛事。所以說,「先嗇宮」乃三重地方庶民信仰中心,安定人心的重要力量,這是無庸置疑的。

277786906_m.jpg ﹝ 建築之美 ﹞

277786888_m.jpg ﹝ 竹節窗 ﹞

此外,「先嗇宮」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其歷史悠久,建築充滿古雅之美,值得細細品味。

277786870_m.jpg ﹝ 交趾燒‧何仙姑 ﹞

無論如何,「先嗇宮」不只是三重庶民宗教信仰中心,也是假日休閒值得一遊的好去處。※

277786858_m.jpg ﹝ 剪黏 ﹞

277786899_m.jpg ﹝ 剪黏 ﹞

277786918_m.jpg ﹝ 後花園 ﹞

【附錄】:

先嗇宮簡介

先嗇宮建宮溯自清乾隆20年(西元1755年)首創廟宇崇祀神農大帝,至今已二百五十餘年,為內政部定三級古蹟。

先嗇宮原名五穀先帝廟,首創於三崁站,為現今之頭前莊。因近大漢溪,屢遭洪水侵襲,重建於五穀王村,廟宇樸素。迨清道光30年,有林茂盛者倡議重修,始有前後殿之規模。物換星移,棟樑日見傾頹,復於大正14年,地方仕紳林清敦邀集地方耆紳擴充規模,歷時一年餘完工,即今日前殿之面貌。

先嗇宮除了歷史悠久之外,更有另一項建築特色,即「對場作」,亦即邀請兩組工匠,同時進行修建工程。對場作分法有兩種,其一,為前後分法的前後對場,分為前殿組與後殿組同時進行;其二,為以中軸線將建築分成左右兩邊的左右對場,一組一邊同時進行,比賽技術也比賽巧思。

對場建造的最初原因,不一定是要兩組工匠相互競賽,但在左右對場的情況下,左右雙方的設計美感施工技巧用料水準,相形明顯,使得兩組工匠有不能輸給對方的心態,乃更加認真製作。而先嗇宮改建採對場作,即陳應彬(中和積穗)率黃龜理(板橋圓山)製作虎邊,吳海桐(新莊)率王款(二重埔)製作龍邊,兩派工匠共同施工,由於匠師流派不同,對場作的結果,使先嗇宮呈現特殊的建築風格。吳海桐製作龍邊,檐口吊筒垂花為鏤空雕,較細緻華麗。虎邊為陳應彬製作,屋簷下為單一斗栱,其吊筒垂花為實心雕。以上即為先嗇宮建築「對場作」造成左右兩邊不相對稱的有趣現象,也是全台現存對場對比最明顯的建築。整體來看,先嗇宮龍邊雕刻較繁複,工法較細緻,龍邊用料亦明顯多於虎邊。

此外,先嗇宮沿革誌乃民初新莊文人杜清傑手書,至二百週年時修建宮廟,紀念碑記由當代十大書法家曹容大師親撰,十分難得。民國65年先嗇宮擴建後殿,民國71年建成巍峨之後殿,並建醮慶祝之。又,先嗇宮被視為三重「公廟」,先嗇宮神農大帝慶典,悉由全市區分為東西南北中五區輪值擔綱,並邀集社區各方社團共同舉辦參與,足見其在三重宗教界之重要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