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書籍市場上,傳記書的出版量頗大,有政治人物的、歷史人物的、傑出企業家的、乃至影視歌星的……等等,種類眾多,令人目不暇接,然其中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卻寥寥可數,嶺月傳記小說《有骨氣的臺灣囝仔──阿喜》臺北:健行文化,1995年10月初版)是極難得的一部,無論從內容或表現技巧看,它在書市上都猶如一朵清新的百合,散發獨特的芬芳及洋溢可親的風格。

成功人士的傳記提供了不同層面的人生經驗,讀者可以在其中挖掘出各種智慧寶藏。《阿喜》一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傳主──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的聰明及機智。為了求生,為了度過難關,阿喜(傳主乳名)運用翻譯投稿、擔任日語家教等各種方法,終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為學好英文,懂得去外國人家庭打工、設法考入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從譯電及檢查郵電書刊,觀察力敏銳的阿喜掌握到許多重要情報,如從日本人信函中,發現日本國內物資供應短缺,即能據以研判日本國力在走下坡;從廣播中收聽到日本招募前往南洋戰場的護士等消息,因而得知日軍在東南亞傷亡慘重。由此看來,阿喜不愧為「金頭腦」,確是懂得創造思考的典型,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當具有啟發作用。

全書流露的愛國意識及民族精神,讓人讀來熱血沸騰。阿喜不願留在殖民地,接受外族的奴化教育,不想看到日本人高傲欺人的嘴臉,尚未唸完中學即毅然離開臺灣,進入中國大陸接受祖國教育,發誓「只要日本統治臺灣,就不回來」;看到外國人侵略中國,阿喜不禁悲嘆,沒有國就沒有家,沒有國民的尊嚴……。在國家民族意識日益薄弱的今天,《阿喜》一書可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

寫人物,最能動人;但要動人,也最難寫。難得的是,《阿喜》書中所寫傳主與其弟敏初二人的兄弟情深,不論選材或描述都十分出色。阿喜的弟弟敏初為給哥哥解困,老遠跑到田中向老珠伯借一百日圓匯到廣州;為助哥哥讀完大學,以免兄弟倆都只有「半桶水」,敏初克服心障,鼓起勇氣上街叫賣自家栽種的番麥,讀來最是生動感人,相信每一位有感情的讀者莫不為之動容。

《阿喜》一書從家族史寫起,直到臺灣光復阿喜返臺,其中帶出了臺灣早期的生活面貌及大陸的現代史實,尤其日治時期臺灣的教育、社會……等制度,特具研究價值,可說是青少年極佳的歷史教材。然而大多數的傳記,傳後多半附有年譜或大事年表,因為在年表上,可能有些東西是無法放進傳記裡的,如果有了年表,很多問題都可以查閱、對照,對讀者而言是一大方便;可惜《阿喜》一書未附上年表,否則青少年讀者將不只對傳主的一生一目了然,對於臺灣日治時期迄今的歷史演變,也必定會有更完整的印象。

傳主謝東閔先生人生經驗的多采多姿,及作傳者嶺月女士平實而又出色的筆法,是《阿喜》一書有趣好看、讀後又能讓讀者有所深思的主因。唯照理說,對於人物的記述,最好是本乎「不虛美、不隱惡」的原則才不失其真,而著者筆下的阿喜實在太完美了,或許讓人覺得作傳者似有其「盲點」,不過,既是寫給青少年朋友看的,作傳者選取具啟發性、教育性、勵志性的素材,多朝正面的方向去著墨,寫成一個個故事,其用心當是可以理解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