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天藍.jpg

[天天天藍]

一、課程改革必要性

「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於103年11月28日發布以來,即引起教育界熱烈關注及討論。因應社會需求與時代潮流所規劃之新課綱,除增加科技領域、明定各領域學習節數外,更將新住民語文教學、家長參與、校長及教師公開授課等議題納入,期望透過此次課程綱要之重新思維及規劃,在現行課程綱要之基礎上,持續引入教師的專業及熱情,引發學生學習動機,以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及國際視野之現代優質國民,足以去面對未來世界的變化與多元需求。

所謂課程發展之目的,在於提供學生學習之重要依據。茲因知識經濟及全球化發展,各國課程政策莫不隨之而變。至於課程改革,應當符應國家發展需要及學生身心需求,適時研修與調整。

國内自民國57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以培養健全國民為宗旨,為人才培育 奠定良好基礎。近年來,家庭少子女化、人口結構高齡化、族群互動日益多元、網路及資訊發展快速、新興工作不斷增加、民主參與更趨蓬勃、社會正義意識覺醒、生態永續發展益受重視,加上全球化與國際化所帶來的轉變,使得學校教育面臨諸多挑戰,課程政策必須與時俱進,方能因應社會需求與時代潮流。

二、全人教育為理念

目前,政府積極啟動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揭櫫基本理念,即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課程發展本於全人教育精神,以「自發」、「互動」及「共好」為理念,強調學生是自發主動的學習者,學校教育應誘發學生學習動機與熱情,引導學生妥善開展與自我、他人、社會、以及自然的各種互動能力,協助學生應用及實踐所學,體驗生命意義,願意致力社會、自然與文化的永續發展,共同謀求彼此的互惠與共好。換言之,新課程綱要的理念是以「學生為主體,去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務實致用、終身學習、及職涯發展等」,兼顧個別特殊需求、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關懷弱勢群體,以開展生命主體為起點,透過適性教育,激發學生生命的喜悅與生活的自信,提升學生學習的渴望與創新的勇氣,善盡國民責任並展現共生智慧,成為具有社會適應力與應變力的終身學習者,期使個體與群體的生活和生命更為美好。

三、課程目標四大項

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總綱在基本理念引導下,明訂四項總體課程目標,協助學生學習與發展,分別是啟發生命潛能、陶養生活知能、促進生涯發展、涵育公民責任。重點說明如下:

(一)啟發生命潛能:啟發學習動機,培養好奇心、探索力、思考力等各種能力,及積極的態度、持續的動力,進行學習與探索,激發更多生命潛能,開展健康且均衡的人生。

(二)陶養生活知能:培養基本知能,在生活中能融會各領域所學,加以統整,手腦並用地解決問題,以適應社會生活,勇於創新,展現科技應用與生活美學的涵養。

(三)促進生涯發展:導引適性發展,發揮所長,且學會如何學習,陶冶終身學習的意願與能力,激發持續學習、創新進取的活力,奠定學術研究或專業技術的基礎;建立「尊嚴勞動」的觀念,淬鍊出面對生涯挑戰與國際競合的勇氣與知能,以適應社會變遷與世界潮流,且願意嘗試引導變遷潮流。

(四)涵育公民責任:厚植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權理念、道德勇氣、社區 / 部落意識、國家認同與國際理解,並學會自我負責,進而尊重多元文化與族群差異,追求社會正義;深化地球公民愛護自然、珍愛生命、惜取資源的關懷心與行動力,積極致力於生態永續、文化發展等生生不息的共好理想。

四、核心素養三面向

為落實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的理念與目標,更將「核心素養」做為課程發展主軸,以裨益各教育階段間的連貫及各領域 / 科目間的統整。此「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核心素養」強調,學習不宜以學科知識及技能為限,而應關注學習與生活的結合,透過實踐力行,彰顯學習者的全人發展。

再者,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核心素養,強調培養以人為本的「終身學習者」,分為三大面向:自主行動、溝通互動、社會參與三大面向再細分為九大項目: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以上均與生活情境結合,其設想十分周延。

上述核心素養之三大面向,內涵說明如下:

(一)自主行動:

強調個人為學習的主體,學習者應能選擇適當學習方式,進行系統思考以解決問題,並具備創造力與行動力。學習者在社會情境中,能夠自我管理,採取適切行動,提升身心素質,裨益自我精進。

(二)溝通互動:

強調學習者應能廣泛運用各種工具,有效與他人及環境互動。這些工具包括物質工具和社會文化工具,前者如人造物(教具、學習工具、文具、玩具、載具等)、科技(含輔助科技)與資訊等,後者如語言(口語、手語)、文字及數學符號等。工具不是被動的媒介,而是人我與環境間正向互動的管道。此外,藝術也是重要的溝通工具,國民應具備藝術涵養與生活美感,並善用這些工具。

(三)社會參與:

強調學習者在彼此緊密連結的地球村中,需要學習處理社會的多元性,進而參與行動,跟其他人建立適切的合作模式和人際關係。每個人都需要以參與方式,培養與他人或群體互動的素養,提升人類整體生活品質。此社會參與既是一種社會素養,也是一種公民意識。

五、推動課綱四步驟

為因應及推動新課綱,落實課程發展理念,學校應依以下步驟,逐一進行。

(一)課程願景與規劃運作:

依十二年國教課綱及學校特色,建構學校課程願景及學生圖像。要先分析與評估學校發展課程之條件或需求,進行處室分工與調整,並建立核心工作團隊,訂定學校中長程發展與實施計畫,融入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期程並定期檢核進度。接著訂定學校實施的課程地圖,將原有的課程架構加上學習進路和時間安排。

(二)課程規劃與符應課綱:

以學校本位課程之理念,妥善安排部定及校訂課程,規劃學校整體課程計畫架構,理解前後兩套課綱規範之異同,並思考學校可行的實施方式。再者,課程計畫之規劃,要能重視新舊課程同時運作之全校整體性運作思維,確立學習領域教學研究會或學年會議時間,建立學校課程計畫審查機制。根據十二年國教課綱總綱之規範,確定學校上課總節數,導入專業支持或輔導諮詢人員。至於學校發展課程及規劃課程計畫,須考量課程銜接之必要及作法;規劃彈性學習課程,可包含統整性探究課程、社團活動技藝課程、特殊需求領域課程、其他類課程等四類。此外,學校發展課程及規劃課程計畫,應考量以課程評鑑確保品質,進一步規劃學校新住民語文、本土語文課程,符應學生學習需求,以及將議題融入各領域教學。

(三)教學實踐與專業增能:

新課綱之推動,校長及學校行政人員須掌握實施十二年國教課綱的關鍵因素並執行。站在教育現場第一線的學校教師,更應了解十二年國教課綱之精神與內涵,是以校方要主動提供管道或資源,引領教師理解十二年國教課綱(含總綱及領綱)。學校教師了解素養導向教學之意涵,再進一步實踐於教學。校方也積極鼓勵教師參與第二專長研習或教學相關學分班,以及建立或參與教師學習社群,並以備課、觀課、議課為社群運作主軸,並辦理或鼓勵教師參與素養導向教學與評量增能研習。再者,配合教學實踐與專業增能,訂定學校公開授課實施辦法或協同教學運作規範,協助及引導教師利用協同教學進行跨領域教學設計。最後,檢視或調整學校因應素養導向教學之評量相關計畫及作法。

(四)行政運作與配套措施:

學校提供教師因應素養導向教學實踐之資源與設備,責無旁貸,要先盤點學校資源與設備,爭取補助,編列預算,逐年充實學校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之教學資源與設備。學校亦須完備教師共同備課之配套,盤點師資結構及調整員額編制,支應十二年國教課綱實施之師資人力。當然,學校相關處室及工作團隊允宜檢視並修訂學校具體實施辦法或計畫,試算課程節數,編排學校日課表,建立實施共識,以利新課綱之推動。

六、技高課程多元化

技術型高中的教育目標有四,即(一)涵養核心素養,形塑現代公民;(二)強化基礎知能,導向終身學習;(三)培養專業技能,符應產業需求;(四)陶冶道德品格,提升個人價值。綜觀之,技術型高中的科別、課程較為多元,在推動新課綱方面,必然比普通高中難度高,自必深入了解及掌握,妥為因應。

(一)新課程規劃重點:

1.學年學分制:高級中等學校實施學年學分制。每學期每週修習1節,每節上課50分鐘,持續滿一學期或總修習節數達18節課為1學分。

2.總學分與畢業條件:技術型及綜合型高級中等學校學生畢業之最低學分數為160學分。

3.每週上課節數:學生在校上課每週35節,其中包含「團體活動時間」及「彈性學習時間」。

4.團體活動時間:包括班級活動、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週會或講座等。而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其班級活動每週1節;社團活動、學生自治活動、學生服務學習活動、週會或講座等每週1至2 節。

5.彈性學習時間:此為新課綱之一大特點。依學生需求與學校條件,可安排學生自主學習、選手培訓、充實(增廣)/ 補強性教學或學校特色活動等。充實(增廣)/ 補強性教學採全學期授課者,高一、高二每週至多1節;技術型高中每週0至2節,六學期合計需6至12節。

(二)課程架構與特色:

有關技術型高中課程類別、領域 / 科目及學分數、授課年段與學分配置,說明如下;

1.各群科實習(含實驗、實務)科目得依群之屬性,實施分組教學。

2.部定必修科目設置之學年、學期或學分數,得視實際需要酌予調整。各群所屬科別應開設必修技能領域課程之實習科目,其部定之專業科目與實習科目,總計以60學分為限。

3.校訂科目每一科目之規劃,以每學期2至4學分為原則,其中「必修科目」須規劃於高二下或高三開設「專題實作」至少2學分。校訂科目學分數範圍,依「修習總學分」上限192學分計算之。學校發展校訂科目時,須依據群科課程綱要暨設備基準,以部定各群科必修科目為基礎,發展各科別之校訂必修及選修科目,尤應注意與「學校願景」、「學生圖像」和「在地特色」之聯結,建構學校明確辦學特色,力求多元、系統性,以利學生適性選擇。

4.關於校訂科目之規劃,其組織與程序為:(1)成立一般科目及各領域教學研究會,由其專任教師組成,規劃、統整群科課程科目及教學資源。(2)學校本位課程之規劃,應經由科教學研究會、群課程研究會、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等程序,並得循環之,完備課程發展程序與凝聚共識。(3)學校本位課程包含部定科目及校訂科目,學校應著重於校訂科目之規劃。校訂科目又分為必修及選修,均得包含一般科目、專業科目、實習科目等三種科目屬性。學校宜在課程綱要基礎上,於校長領導下,經由教師、家長、業界與專家學者共同參與,建立符合學生進路需求與務實致用之課程特色。

5.規劃校訂科目,亦應注意以下事項:(1)各學校開設之選修總學分數,應達學生應修習選修學分數之1.2至1.5倍,得視各群科實際需求,酌減選修課程10%學分數,然須事先陳報各該主管機關核定後方可實施,並於總體課程計畫中敘明之。(2)選修科目每班開班人數最低以12人為原則,情形特殊或各校經費足以支應者,得降低下限至10人,並得辦理跨校選修。(3)教育部為提升校訂必修科目「專題實作」之學習成效,另訂定教學指引如下:a.課程精神:專題實作課程規劃,應切合群科教育目標及務實致用原則,以展現各群科課程及技能領域課程之學習成果;b.教學目標:強化學生學習統整能力;c.教學實施:採分組或協同教學方式進行;d.教學評量:得依群科性質採適宜之多元評量方式。

6.彈性學習時間方面,依據學校條件與學生需求,可做為學生自主學習多元性學習活動、選手培訓、充實(增廣)/ 補強性教學及學校特色活動等之運用。

7.在學年學分制畢業條件上,應修習總學分為180至192學分,畢業及格學分數至少160學分。部定必修科目 111至136學分均須修習,並至少85%及格始得畢業。專業科目及實習科目須修習80學分以上,其中至少60學分及格,含實習(含實驗、實務)科目至少45學分以上及格。

七、課綱挑戰與因應

國人期待十二年國教能帶來教育翻轉,但也疑慮相關環節是否都準備就緒?推行新課綱所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犖犖大者,諸如:社會信心不足,分數至上的價值觀不易撼動;教師專業增能、選修跑班等基礎工程不易全面到位;大學入學制度必須同步改變,才能帶動高中教學翻轉;主政系統繁多,跨系統溝通、整合、執行不易。無論如何,新課綱確定於108學年度起實施,對各級學校都是一大挑戰。在此之前,以技術型高中言,必須正視下列問題,及早因應解決。

(一)增加實習壓縮一般科目:

新課綱於技術型高中最大的變革及特色,即一般科目、專業科目之外,增訂實習科目15至30學分,其目的在於增強各專業技能領域課程,提升學生專業技術及專業本位能力,建立符合學生進路需求與務實致用的課程特色。但如此也不可避免壓縮一般科目學分數,可能造成老師授課鐘點不足,甚至於影響工作權,這將是學校行政所面臨的極大挑戰。各校允宜召開新課綱核心小組等相關會議,提早因應,讓一般科目老師充分了解,做好心理準備,積極參加研習或進修,培養第二專長及能力。

(二)師資場地設備有待解決:

新課綱增訂彈性教學時數實施原則與專題實作教學指引等二項,以為學校及教師之教學依據,亦將技術型高中新課綱彈性學習節數由高職99課綱的0至8節提高到6至12節,供學校進行差異化教學。值得一提的是,部定科目之專業及實習科目,從現行30學分提高到45至60學分,著重於群共同實習課程及技能領域課程。上述所衍生之師資、場地、設備等問題,都有待學校進一步面對與解決。

(三)行政與鐘點支出須籌謀:

課程除了部定必修,108新課綱的特色與亮點是大幅開設校訂選修(包括跨校、跨群、跨科、跨班)與彈性學習時間,相對也增加行政與鐘點費支出,在學雜費長期凍漲之下,對於經費日益困難的私校來說,乃是一大嚴峻考驗,必須及早縝密規劃及做好準備工作。

(四)培養教師應具備之能力:

教師乃是改變的關鍵,但要讓全體老師整個動員起來,校長首須以身作則,領導教學,一校之長若對教師同仁抱持指揮、批評的態度,既無法達到效果亦非新課綱之精神。至於教師,因新課程增加1.2至1.5倍的選修,教學必然承擔比現行課程更重更大的壓力。學校行政允宜早作規劃,將教師任教未來新課程所應具備的能力,作一系列之開班增能計畫,爭取經費,將課程內容融入均優質化輔助方案等;教師則必須未雨綢繆,以行動擁抱改變的無限可能,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積極參與校內外增能研習,促進專業成長,方能培養兼具多元專長能力,回應學生需求,勝任新課程之教學。

(五)修法提供誘因留住人才:

除了教師,對於如何留住及培養行政人員,亦應妥為因應。新課綱籌備階段,行政人員工作量已經大增,有些學校甚至要向他校借調人力。這只是第一哩路,新課綱正式上路之後,可以預見,未來將帶給學校教育現場更龐巨的工作負荷與壓力,行政人員畢竟不能只是憑藉一股熱情,如不修改公務加給及人事管理規則以增加誘因,恐怕很難留住人才。

(六)課程諮詢落實選課輔導:

由於新課綱大幅增加多元選修和彈性學習時間,如何落實選課輔導,益發重要。首先要研訂課程手冊,建立完整課程架構,並描繪升學及職涯進路關係,供教師選課輔導、學生選課參考與大學院校選才參採之用。且學生適性選修輔導,需搭配課程諮詢及生涯輔導,包括參考性向及興趣測驗、大學院校進路建議的選修課程等。學生每學期都應與課程諮詢教師討論,諮詢紀錄則列入學習歷程檔案之中。

總之,規劃、準備多年的新課綱即將上路,此次新課綱帶動的改革與前幾波教育改革不同,乃是第一次系統性的整體思考,成敗關鍵就在學校教育現場,至於以上所列必然面對的挑戰,技術型中等學校之校長、行政同仁及教師須提前思考因應之道,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與處理,才能夠在教改浪潮中乘風破浪,迎向充滿希望的教育新境界。

 

參考文獻

1.吳清山(2010),校長課程領導VS.教師教學品質,師友月刊,第514期,頁8-13。

2.教育部(2014),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3.曾清旗(2017),談推動12年國教新課程綱要理念、目標、核心素養及其面臨之挑戰—以技術型高級中等學校為例,臺灣教育評論月刊,第7卷第3期,頁146-154。

4.張瀞文(2018),面向未來的能力:素養導向教學教戰手冊,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