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043165998_o.jpg

(於三重區大臺北都會公園遠眺觀音山)

三重在民國51年升格為縣轄市,當年可謂獨領風騷。如今,隨著臺北縣升格,成為新北市三重區。有些地方,仍沿用舊地名,比如「天台廣場」,老一輩的人往往還是稱呼「天台腳」。此源自民國四十、五十年代,三重地方聞人李瑞軟在交通便利的重新路二段,創設天台、天南、天心、天榮等多家戲院,吸引各路人馬在此聚集,也因此不時滋生治安事端,乃成為全省聞名的「天台腳」。現在三蘆地區使用舊地名的地方,應該還不少吧?

2014年5月,新北市政府三重區公所出版三重的藝術與藝術家們,蔡棟雄先生編採完成,介紹了三重地區傳統與現代藝術、傳統工藝、傳統技藝、傳統民俗等領域藝術工作者,充分呈現三重區的藝文特色與魅力。誰説三重是文化沙漠呢?

二重疏洪道整理成為大臺北都會公園之後,已經是三蘆人散步或運動的好去處,帶給大家幸福的感覺。現在,三蘆人引以為傲的大臺北都會公園,也屢有路跑活動,吸引更多人前來。第一次來到大臺北都會公園的人,一定感到驚豔。尤其,大臺北都會公園種植花毯,更成為臺北愛好攝影者的選擇之一。只是,大臺北都會公園婚紗廣場的戶外白鋼琴,一直令人詬病。原先白鋼琴是直接放在廣場上,由於不堪日曬雨淋,管理單位便為白鋼琴套上深藍色塑膠布,再加裝帳篷,然如此顯得突兀刺眼,奇醜無比。為什麼不索性移除白鋼琴,換上適合的公共藝術作品呢?

‧中學時代就住到菜寮一帶,現在的菜寮捷運站共構大樓原址,本稱「二三間」。此地早先是二十三間平房,位於重新路上之光明路口至中寮街口之間。如今,對未拆除前的「二三間」有印象的人已經不多,再過幾年,三重菜寮「二三間」這個名詞恐怕就要從大家的口中完全消失了。

三重宮廟多,常被外界詬病。其實,位於二重五谷王北街的「先嗇宮」,主祀神農大帝,建於清代乾隆20年(西元1755年),迄今已超過260年歴史。先嗇宮前殿古色古香,是三重地區唯一部定三級古蹟,也是早期的民間信仰中心,值得前往瞻仰。「先嗇宮」特別可看的是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民國100年12月,三重埔文史研究協會編著《三重先嗇宮建築裝飾藝術與楹聯調查研究》乙書,厚達384頁,足見先嗇宮之份量與地位,非一般宮廟可比,三重人應多加珍惜,勿放妄自菲薄。

‧小週末,天氣好的話,我和妻會從菜寮,經三重綜合運動場、南聖宮、自強路圖書館,來到三和夜市。中央北路、文化北路、長壽西街、信義街及其巷弄內,有許多美味小吃可供選擇,諸如蝦仁羹、肉羹、肉丸、油飯、蚵仔煎、蚵仔湯、滷肉飯、花枝羹、米粉、潤餅、木瓜牛奶……等,都在美食地圖之內。最近,吃了信義街的烤玉米,一支70元,軟硬適中,Q而醬汁味美,深得我心,而且手機掃瞄QRcode付款,滿百還可以享有優惠,真不錯!三重常遭外界誤解和批評,幸好,三重有令人自豪的三和夜市,這應該可以為三重加分吧!

‧菜寮臺銀旁巷子三角窗的「法米雅」,於前年11月開幕,現在成為我最喜歡的餐廳之一。雖然價格在三重算是「數一數二」,不過,其義大利麵或燉飯的確美味,水準在三重也是「獨佔鰲頭」。之前,已寫過食記予以推薦。今日,品嚐其「礦工軟絲燉飯」,因燉飯顏色如墨,宛如礦工之臉,是以名之;而米飯味道濃郁,軟絲既甜美又微脆,口感絕佳,讓人吃得十分開心,是以樂於跟大家分享美食資訊。無論如何,由「法米雅」之登場,可以看出三重的飲食文化不斷在提升又提升。

三重菜寮通往二重埔的重新大橋下是臺北地區知名的跳蚤市場又稱「重新朝市」,除了各種無奇不有的小攤外,也有「漢堡王」和美食街,連行動圖書館都來了。如果好天氣,往往吸引人潮,足以逛上老半天。假日,到大臺北都會公園散步或運動,順道來「重新朝市」尋寶也不錯!

三重菜寮可以吃到義大利麵的地方,越來越多,包括重陽路的「哈波尼司」、「法米雅」、「聖馬可」、三寧街「波波里」、,光明路的「翻轉Flip」、重新路的「米澤」等。其中,最欣賞的是法米雅,此外,三重分局對街的米澤食事處,也還不錯,尤其是奶油明太子義大利寬麵,口感甚佳,值得一嚐再嚐。這也算是居住菜寮的小確幸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