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86314_m.jpg ﹝ 北方多聞天王中台禪寺 ﹞

翻閱西洋美術全集「義大利文藝復興美術」這一章,看到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米蓋朗基羅嘔心瀝血的作品,尤其是雕刻,感動之餘,內心尤有感觸。

關於雕刻,米氏擺脫了中世紀基督教思想的包袱,認為雕刻家的思想可以經由身邊的石材解放出來,充分強調個性,這是藝術創作上極為可貴的觀念。另外,批評家稱「大衛像」(西元1501-1504作)為解剖學逸品。這「解剖學」與米氏創新的藝術觀念,應是中國傳統雕刻所欠缺的。

中國傳統雕刻素以佛像為主,軔始於漢晉,盛行於元魏,以至於唐。其中絕大部分出自雕刻工匠之手,雖也有兼長繪畫的名工,但因缺乏藝術創作觀念與解剖學等方面的認識,所完成的佛像縱然有時代與地區的差別,嚴格講,多只是為了表達宗教觀念,作品純屬「類型」,欠缺個性與生命,所謂「千佛」,其實不過「一佛」罷了。即使有高達數丈的巨佛,偉則偉矣,然其藝術價值見仁見智。

雕像至唐代空前盛行,史載,開元之際,有塑像名工楊惠之出,運絕代之妙技,頡頏壁畫,名噪兩京,論者謂吳道子(註1)之壁畫,楊惠之的塑像,直奪僧繇(註2)之神筆。相傳楊惠之曾作倡優之像,觀背即能喚出像者之名,其技神可知。

楊惠之生於公元第七世紀,較米蓋朗基羅(1475-1564)約早八百年,惜其作品不傳,後人無法窺其神貌。倘若當時楊惠之擺脫宗教思想的束縛,深入研究人體構造及解剖,進而發揮個性,或許能夠開創藝術新局,形成運動、風潮,則中國傳統雕刻就不致在唐代以下,便一再凋零、衰弱而一蹶不振了。

註1:吳道子,唐人,所畫人物八面生動,傅采染色,別出心裁,世稱「吳裝」。

註2:張僧繇,南朝梁人,所繪道釋畫與顧愷之、陸探微並重,稱六朝三大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