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91898_m.jpg ﹝ 李雙澤於淡水 ﹞

李雙澤(1949-1977),父為菲律賓華僑,小學時隨母來台,先後就讀古亭國小、大同初中、師大附中。1968年入淡江文理學院數學系之後,卻想轉往建築系發展,幾乎選修了建築系所有與藝術相關的課程,雖未能轉系成功,此則奠定李雙澤日後深耕藝文的基礎。

1972年,李雙澤在當時人文薈萃的台北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打工,結識胡德夫楊弦韓正皓吳楚楚等音樂人。此時,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險峻,而青年學子口中哼唱的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謠興趣缺缺。對歷史文化與族群自覺一向敏銳的李雙澤,有感於此,乃立志要「唱我們自己的歌」。

1974年,李雙澤於台北美國新聞處舉辦生平第一次個人畫展,並任職於淡江出版部《明日世界》雜誌社美編組。1975年,淡江數學系肄業的李雙澤,出國遊歷學畫,周遊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與美國等,看遍社會的不公不義與種族歧視,李雙澤開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看法。1976年12月3日 ,淡江文理學院在校內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表演者胡德夫因傷未能出席,改由身為友人的李雙澤代打,上場時他拿著一瓶可口可樂,大聲問台下:「我從菲律賓到台灣到美國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接著,他彈著吉他,開始演唱《補破網》等國台語民謠,此舉引起台下一片嘩然。隔天,台灣藝文界便掀起「中國現代民歌」論戰,在此後幾期的《淡江周刊》上熱烈討論,史稱「淡江事件」。

1977年9月10日,李雙澤在淡水興化店海邊因拯救溺水的外國朋友而不幸淹死,得年二十八歲。週年祭之日,友人為他出版了作品集《再見,上國》(梁景峰編輯,台北:長橋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包括繪畫、攝影、小說、報導文學及歌詞、歌譜等,充分展現李雙澤多方面的才華。

李雙澤於淡江事件後,直到逝世之前,不斷地創作,用自己的語言來貫徹「唱我們自己的歌」的主張,創作了〈美麗島〉、〈紅毛城〉、〈我知道〉……等民歌,掀起1970到1980年代整個台灣校園民歌的流行風潮,與胡德夫楊弦等被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

李雙澤是畫家、攝影家、作曲家、民歌歌手、作家、編輯,其發表於《台灣文藝》的中篇小說〈終戰の賠償〉得到相當高的藝術評價,榮獲1978年吳濁流文學獎,並入選年度最佳小說。英年早逝的,李雙澤的確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多才多藝的文化界奇人,其短暫的一生即為一則精采的傳奇。

277791901_m.jpg ﹝ 李雙澤水彩‧紐約42街 ﹞

277791895_m.jpg ﹝ 李雙澤攝影‧西班牙伊比莎島 ﹞

美麗島

原詩:陳秀喜‧詞:梁景峰改寫‧曲:李雙澤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