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1).jpg 

(一)近代敘事史詩

羅曼‧羅蘭稱讚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百萬餘字的大河小說《戰爭與和平》(寫作時間:1865-1869)是「我們的時代底最大的史詩,是近代的《伊里亞特》」(《伊里亞特》為古希臘荷馬史詩)。此書主要以一八一二年法俄戰爭為時代背景,作者譴責拿破崙發動侵略,表現俄國人民反抗強權的勇氣,讚揚其愛國激情和戰鬥精神,肯定了保衛家國的正義性。在龐大的敘事結構中,以三個俄羅斯貴族安德烈、皮埃爾和娜塔莎為核心,敘述他們在戰爭與和平的年代裡,經歷生活中無數苦痛之後,終於體悟人生真諦的故事,同時隨著主角的命運軌跡,展露十九世紀初期俄國社會與政治的變遷,探索俄國貴族的命運和前途,替歐洲近代歷史最動盪的時期留下真實的記錄,整體架構宏偉,人物超過五百名,線索眾多,氣勢磅礡,是難得一見的大河小說。

在作品風格上,《戰爭與和平》既有平緩的記敘,又有昂揚的抒情,是寫實與浪漫的結合;既有細緻的心理刻劃,也有激烈的辯論和層次分明的說理,堪稱多元藝術手法的呈現。此一鉅著問世以來,無論從量或質來看,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二)大時代的人生

十九世紀初葉,法國拿破崙旋風橫掃歐洲,俄國很多充滿理想抱負的年輕人,他們愛拿破崙一介平民卻攀上歷史顛峰的勇氣與才華,欣賞拿破崙標舉「自由、平等、博愛」的干雲豪氣,卻也痛恨拿破崙斲傷民族自尊地征服其他國家。《戰爭與和平》寫的正是這樣的大時代,已婚的俄國貴族安德烈,厭倦社交生活,感到不幸福快樂,乃拋下懷有身孕的妻子麗沙,從軍作戰。安德烈的好友皮埃爾,是伯爵的私生子,倍受寵愛,伯爵去世後,繼承龐大家產,生活則欠缺目標,毫無主見地娶公爵之女海倫為妻,然海倫不守婦道,令皮埃爾莫可奈何。在前線作戰的安德烈身受重傷,死裏逃生,回到家,妻子麗沙難產,生下兒子之後不幸死亡,這一生一死使得安德烈厭倦於人生的奮鬥,不肯回到軍中。相反的,皮埃爾疑心妻子不貞,怒而與人決鬥,決意與妻分居,這期間,皮埃爾因緣際會,認識到上帝的存在,加入「共濟會」,不再空言理想,他變成了為別人奉獻的實踐者。

三十一歲安德烈原本過著平靜無爭的生活,無意間認識天真可愛的羅斯德伯爵之女娜塔莎,內心重燃青春熱情,希望與娜塔莎結婚,走出黯淡的生活,但遭安德烈老父非理性的反對,結果互讓一步,同意一年後再結婚,安德烈隨即重回軍中。只是娜塔莎才十六歲,心性未定,不知道什麼是真愛?經皮埃爾妻子海倫兄長寇楠通的勾引,娜塔莎竟要求安德烈同意退婚,並打算跟寇楠通私奔。詎料寇楠通早已結婚,受騙的娜塔莎因而病倒。皮埃爾勸安德烈寬恕娜塔莎,再次求婚,遭安德烈拒絕。娜塔莎心情低落,服毒自殺獲救,直到信仰上帝,才慢慢恢復正常生活。另一方面,皮埃爾像抓住浮木般將自己埋進宗教事務中,像要透過這些事情幫助自己脫離人世間的苦難。但他察覺現實的醜惡,巨邸、漂亮虛榮的太太、社會地位、宗教界地位……等,這一切只讓他徹底厭惡,於是狂歡、酗酒、徵逐女色,過著逃避、墮落的日子。

俄法戰事慘烈,安德烈再度身受重傷,沒想到令他痛恨的妻舅寇楠通亦從軍且受傷截肢,同時接受醫療的安德烈起憐憫之心,選擇了饒恕和愛。莫斯科大撤離時,娜塔莎眼見亂局,突然湧生熱情,認真投入工作,放棄財產,換取士兵生命,也因此與安德烈在鄉間重逢,得以看護安德烈,讓安德烈了無遺憾地走完人生的最後一程。

留在莫斯科的皮埃爾一度計畫暗殺拿破崙,但功敗垂成。後來皮埃爾被法軍所囚,幾次目睹槍決與屠殺,徹底摧毀他對人性的信念。所幸認識主張「活下來比什麼都重要」的囚友卡普能,讓他重新對生活恢復信心。終於,皮埃爾獲救了,娜塔莎的弟弟彼雅卻死於這次的營救戰役。

戰爭結束,皮埃爾回到莫斯科,聽說妻子海倫死於感情生活過度複雜導致的疾病,他反而有著獲得自由的快感。皮埃爾拜訪娜塔莎,談起安德烈以及彼此生活的點點滴滴,深入認識對方善良的心靈,兩人最後結婚了,這一對歷經生命波折的大時代兒女,懂得真愛並珍惜一生。

(三)重視主題內涵

托爾斯泰曾說:「為了作品的美好,就必須喜歡其中主要的基本思想。」可見托爾斯泰對小說主題內涵之重視,深具人道主義精神的他甚至把反映全人類的利益,以及揭示人民彌足珍貴的內在意識,做為他文學創作的追求目標。

生命究竟有無意義?有無價值?人生的目的究竟為何?古今中外,多少哲學家思索著此一系列問題,卻始終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解答,人們因此而苦悶不已。當然,有思想的作家總是不斷在思考人生,探索生命,誠如文藝批評家姚一葦所言,一個好的小說家,必定是「廣義的哲學家」,而且對人生有所體認、有所闡揚。讀者藉由其作品發現人生的真諦,作家於是乎發揮了指導人生的功能。小說的表現,實際就是作者的整體內涵;由作者的思想人格即可知其作品,由作品亦可窺作者的人格。《戰爭與和平》可貴之處,在於托爾斯泰藉由安德烈、皮埃爾和娜塔莎的際遇,引領讀者一起尋找人生的答案。

安德烈與皮埃爾在性格上有著根本的不同,安德烈意志力強,企圖心旺盛,卻缺乏溫柔與愛;皮埃爾則哲學思維強,意志力與行動能力卻很薄弱。相同的是,兩人都苦苦思索著:「什麼是好?什麼是壞?應當愛什麼?恨什麼?為什麼活著?我又是什麼人?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是什麼力量在主宰一切?」安德烈離開妻子上戰場,想尋找機會讓自己不至於成為自己最痛恨的庸俗人物,他追求「偉大」的人生,但幾乎致命的重傷以及倒地那一刻所看到的浩瀚天空,讓他為之徹悟,所謂成為偉大的英雄,只不過是虛榮罷了。妻子死後,除了孩子,安德烈不再關切任何事情。直到娜塔莎重燃他的生命希望,雖然娜塔莎一度拋棄他,不過在他第二次受傷時,與愛情騙子寇楠通一起受苦,體悟到上帝「饒恕和愛」的真諦,安德烈想著:「是那種在我臨死前第一次體驗到的愛,那種面對敵人也能產生的愛。我體驗到的那種愛是心靈的本質,它無需具體的對象。我現在也體驗到這種幸福。愛他人,愛仇敵,愛一切,愛無處不在的上帝。愛一個親愛的人可以用人間的愛,但愛仇敵只能用上帝的愛。因此,當我覺得愛那個人的時候,我體驗到了極大的歡樂。」於是,以前害怕生命結束的他,如今面對死亡,竟有一種超脫塵世、輕鬆愉快的奇異感覺。

至於皮埃爾,對人生感到虛無,令他透過聲色等種種滿足,以逃避心靈清醒時帶給他的痛苦。雖然對人生沒有什麼計畫,所幸他內心善良質樸,不至於完全沈淪下去。後來,皮埃爾依靠宗教走出了虛無,共濟會的前輩告訴他:「你不快樂,那就改變生活,因為上帝在生活中。過讓自己滿意快樂的生活,就會認識上帝,因為你遵從了上帝的旨意。」但是,當他看見政治的黑暗與宗教偽善的一面,這再度使他陷於虛無之中。幸運的是,皮埃爾遇到單純善良的小老百姓──卡普能,他思想單純,個性善良,具有鮮活有勁的行動能力,博愛大眾,樂天知命的過每一天。卡普能藉由故事,道出他直覺理解的善良。卡普能喜歡一講再講這樣的故事:「有一個老翁被冤枉殺人送進牢裡,在牢裡受苦受難十年。有一天,他跟牢裡其他人講起他所受的冤屈,說完竟然有個新進來的囚徒向他下跪求饒,說:『老爹錯不了,人是我殺的,我害了你。』老爹原諒了他。這事傳出去,就有好心人想救老爹出來,可是法定程序十分費時,等赦免令下來,上帝早已先救了老爹,老爹上天堂了。」卡普能說故事時,臉上流露一種神秘的意義和莊嚴的幸福,他這種純樸、可畏的精神力量,正是皮埃爾素所欠缺的。皮埃爾體悟之後,不再死守原則、主義、教條的信念,而是在每一天平平凡凡的生活中,看見上帝的信仰。原來上帝無所不在,過去費盡力氣尋找的東西,現在發現,分明就在雙腳底下,不必一天到晚問「為什麼」,因為生活即在上帝手中,人們只須在生活中誠實面對自己,不斷豐富自己的生活,便能夠真正理解上帝的信仰。

先是跟安德烈訂婚終而與皮埃爾結婚的娜塔莎,活潑、天真、誠懇、善良,堪稱《戰爭與和平》最吸引讀者的人物。娜塔莎很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她的直覺與感性,在她的世界裡,一切事物都如此簡單易感,一輪暈月、一首歌曲都令她感動,一點點小變化便會讓她快樂起來。所以,娜塔莎的熱情與活力重新點燃安德烈生之希望,也帶給皮埃爾幸福的人生。只是,年輕的娜塔莎太容易被感動,根本無法分辨真正的愛是什麼,以致發生一場驚心動魄、險些造成終生遺憾的勾引事件,幸好她因皈依上帝而得救;加以經過時代、戰爭的淬鍊,娜塔莎的心靈得以成長,找到人生的目標,她終於認識到,什麼才是真正的愛。娜塔莎深深感受到安德烈對她的愛,也能夠和皮埃爾心靈交流,她不但懂得皮埃爾所說的一切,還知道他想要訴說而又無法言傳的是什麼。

(四)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

托爾斯泰透過《戰爭與和平》的安德烈、皮埃爾和娜塔莎,尋找人生的答案,讀者可以看出,安德烈、皮埃爾和娜塔莎都是人道主義者,同時也都藉由宗教,獲得心靈的平靜。我們體會到,人道主義肯定所有人類的生命都是神聖的,具有至高無上、永恆的價值及自主地位,人人都應受到尊重,這是托爾斯泰人道思想的具現。

關於宗教,每一個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對其生命都存有一種最後的預設或是所謂的「最終的關心」,並且依此假設生活,這也就是宗教思想的本質,提供了人生的基本意義和安全感。換言之,人的性格與生活行為都倚賴其內在的信念。人往往會去尋求這種被視為「永恆」的信念或真理,進而信奉某種宗教或哲學,構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此一宗教或哲學,很自然地會有意或無意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戰爭與和平》在這方面的表現,顯而易見。當然,各個主要人物端賴篤信宗教的力量而拯救了自我,不免令人疑問,這會否是作者的一廂情願?且作者如此直截了當的用力宣揚基督教信仰,讓人感覺如同「說教」或是「傳教」,難以衷心接受。

此外,小說的「尾聲」分為二部,敘述娜塔莎和皮埃爾建立美滿幸福家庭,生兒育女,娜塔莎為瑣碎家事而忙碌,成了所謂的賢妻良母,在在顯示托爾斯泰內心其實反對「婦女解放」的主張。又,如同《戰爭與和平》的許多段落,寫人敘事時,托爾斯泰常常插入自己對歷史、哲學、道德和宗教觀點的長篇大論,或許有時的確發揮說明主旨的作用,有時則失之冗長、龐雜。大河小說《浪淘沙》作家東方白讀完《戰爭與和平》,感想是「太多歷史重複描述及討論,讀來乏味,有事件,但沒有必然之連貫性,十分豪華但絕沒有《紅樓夢》之精密與緊湊」。「尾聲」的部分更以數萬字的篇幅,闡述作者的生活理念和史觀,以致小說結構顯得鬆散,傷害了小說創作的藝術性,可謂過猶不及。

無論如何,《戰爭與和平》的主人翁們,積極探求社會出路和人生意義,帶給讀者深刻的啟示,在在提升小說的主題意涵,無疑使作品創造了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托爾斯泰 戰爭與和平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