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說評論 (242)
- Jun 14 Sat 2025 20:45
殖民與被殖民的對立與盲點──談楊双子《臺灣漫遊錄》
- Apr 25 Fri 2025 17:03
孤寂受苦的靈魂──談赫曼.赫塞《荒野之狼》
- Apr 20 Sun 2025 13:14
開創現代小說新形式──談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寫作特色
- Feb 28 Fri 2025 10:18
在藝術的宇宙展翅翱翔──談《追憶似水年華》的文化語碼
- Feb 18 Tue 2025 21:37
深層潛意識的反抗──談韓江《素食者》
- Jan 27 Mon 2025 21:02
幸福不必遠求──談梅特林克《青鳥》
- Jan 15 Wed 2025 11:57
日本曲藝界傳奇──談山崎豐子《花暖簾》的大阪女商人河島多加
- Jan 11 Sat 2025 16:10
堅強、獨立與自主性──談周梅春《大海借路》的女性塑造
- Jan 03 Fri 2025 16:13
孤獨人生的救贖──談赫曼.赫塞《生命之歌》
(一)重視思想性
偉大的小說家必然是廣義的哲學家,由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的作品即可獲得明確的驗證。論者認為,赫曼.赫塞一生既為人類本性之精神慾望和動物慾望的衝突所苦惱,同時也在內心不斷地追求以上二者調和統一的救贖之道。反映在作品上,即十分重視其思想性,從各個角度去探討人性與批判時代。
- Dec 08 Sun 2024 19:52
故鄉與認同──談林剪雲《叛》的主題結構
- Nov 15 Fri 2024 16:37
內心隔閡的悲哀人生──談夏目漱石《行人》
- Nov 04 Mon 2024 17:39
最終的關心──談李喬《寒夜三部曲》的宗教內涵
#這樣的宗教情懷帶給讀者思想上的啟發與感動,讓人獲得種種人生的啟示,同時也增加了《寒夜三部曲》的深度和廣度。
每一個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對其生命都存有一種最後的預設或是所謂的「最終的關心」,並且依此假設生活,信以為真,這也就是宗教思想的本質,提供了人生的基本意義、安全感。換言之,人的性格與生活行為都倚賴其內在的信念,人往往會去尋求這種被視為「永恆」的信念或真理,進而信奉某種宗教或哲學,構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上的宗教或哲學,很自然地會有意或無意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留下或隱約或明顯的宗教痕跡。傳統上,宗教的衛道者一向強調文學的教化功能,而藝術工作者則一直注重文學的欣賞原則。其實,文學兼具了「教化」與「欣賞」的價值與意義。無論如何,文學作品承載了作者的宗教信仰或哲學,學者李達三論「文學與宗教有沒有關係」時更明白指出,文學作品是否善美、偉大,「應該依據作品內容中宗教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為其評估標準」。重點在於作者表達思想的技巧是否圓熟?是否高明?是否讓讀者接受、感動,乃至獲得人生的指引。
- Oct 17 Thu 2024 21:05
人生的第一義是道義──談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 Oct 10 Thu 2024 12:57
敏銳易感的必然──談《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的愛情悲劇
- Oct 02 Wed 2024 12:33
愛情與金錢的對立及矛盾──談尾崎紅葉《金色夜叉》
當年尾崎紅葉以寫實主義手法,從高利貸行業切入舊傳統瓦解而新秩序迄未建立的明治時代,其社會色彩引起當代讀者共鳴。再者,書中愛情與金錢的對立及矛盾,乃是人類永遠存在的主題,毋怪乎《金色夜叉》可以吸引跨世紀的讀者。
(一)金色夜叉兼具善惡
- Aug 23 Fri 2024 13:38
殖民時期臺灣人的自覺意識──談庒司總一《陳夫人》的身分認同
- Jul 16 Tue 2024 07:04
既愉悅又憂傷──品嚐海明威《流動的饗宴》
(一)一部文學自傳
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文豪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他膾炙人口的小說如《妾似朝陽又照君》(一名《旭日依舊東升》)、《戰地春夢》、《戰地鐘聲》、《雪山盟》、《老人與海》等均改拍成電影,頗為國人所熟悉。透過小說與電影,海明威給人的印象為支持參戰,而且是喜歡飲酒、戀愛、狩獵、捕魚的一條硬漢。他在辭世前三、四年才動筆撰寫生平僅有的一部自傳──《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然而這部自傳只記錄了海明威1921年至1926年期間在巴黎的生活;當時海明威剛在文壇嶄露頭角,日子過得雖不富裕卻很快樂。直到他死後三年,此書才與世人正式見面。
- Jul 08 Mon 2024 09:35
自我認同的尋求與破滅──談徐四金《香水》
- Jun 14 Fri 2024 18:02
人性的掙扎與批判──談夏目漱石《道草》
- Jun 12 Wed 2024 13:18
享樂主義者的內心剖白──看莎岡《日安‧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