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說評論 (232)
- Nov 15 Fri 2024 16:37
內心隔閡的悲哀人生──談夏目漱石《行人》
- Nov 04 Mon 2024 17:39
最終的關心──談李喬《寒夜三部曲》的宗教內涵
#這樣的宗教情懷帶給讀者思想上的啟發與感動,讓人獲得種種人生的啟示,同時也增加了《寒夜三部曲》的深度和廣度。
每一個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對其生命都存有一種最後的預設或是所謂的「最終的關心」,並且依此假設生活,信以為真,這也就是宗教思想的本質,提供了人生的基本意義、安全感。換言之,人的性格與生活行為都倚賴其內在的信念,人往往會去尋求這種被視為「永恆」的信念或真理,進而信奉某種宗教或哲學,構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上的宗教或哲學,很自然地會有意或無意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留下或隱約或明顯的宗教痕跡。傳統上,宗教的衛道者一向強調文學的教化功能,而藝術工作者則一直注重文學的欣賞原則。其實,文學兼具了「教化」與「欣賞」的價值與意義。無論如何,文學作品承載了作者的宗教信仰或哲學,學者李達三論「文學與宗教有沒有關係」時更明白指出,文學作品是否善美、偉大,「應該依據作品內容中宗教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為其評估標準」。重點在於作者表達思想的技巧是否圓熟?是否高明?是否讓讀者接受、感動,乃至獲得人生的指引。
- Oct 17 Thu 2024 21:05
人生的第一義是道義──談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 Oct 10 Thu 2024 12:57
敏銳易感的必然──談《追憶似水年華》馬塞爾的愛情悲劇
- Oct 02 Wed 2024 12:33
愛情與金錢的對立及矛盾──談尾崎紅葉《金色夜叉》
當年尾崎紅葉以寫實主義手法,從高利貸行業切入舊傳統瓦解而新秩序迄未建立的明治時代,其社會色彩引起當代讀者共鳴。再者,書中愛情與金錢的對立及矛盾,乃是人類永遠存在的主題,毋怪乎《金色夜叉》可以吸引跨世紀的讀者。
(一)金色夜叉兼具善惡
- Aug 23 Fri 2024 13:38
殖民時期臺灣人的自覺意識──談庒司總一《陳夫人》的身分認同
- Jul 16 Tue 2024 07:04
既愉悅又憂傷──品嚐海明威《流動的饗宴》
(一)一部文學自傳
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文豪歐內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他膾炙人口的小說如《妾似朝陽又照君》(一名《旭日依舊東升》)、《戰地春夢》、《戰地鐘聲》、《雪山盟》、《老人與海》等均改拍成電影,頗為國人所熟悉。透過小說與電影,海明威給人的印象為支持參戰,而且是喜歡飲酒、戀愛、狩獵、捕魚的一條硬漢。他在辭世前三、四年才動筆撰寫生平僅有的一部自傳──《流動的饗宴》(A Moveable Feast),然而這部自傳只記錄了海明威1921年至1926年期間在巴黎的生活;當時海明威剛在文壇嶄露頭角,日子過得雖不富裕卻很快樂。直到他死後三年,此書才與世人正式見面。
- Jul 08 Mon 2024 09:35
自我認同的尋求與破滅──談徐四金《香水》
- Jun 14 Fri 2024 18:02
人性的掙扎與批判──談夏目漱石《道草》
- Jun 12 Wed 2024 13:18
享樂主義者的內心剖白──看莎岡《日安‧憂鬱》
- May 20 Mon 2024 21:49
忠於自我.追求自由──談李察.巴哈《天地一沙鷗》的主題意涵
- Apr 23 Tue 2024 11:34
為老人做見證──談黃春明短篇小說集《放生》
(一)真誠而不媚俗
曾經是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旗手的小說家黃春明(1939-),自一九八三年發表小說〈大餅〉之後,其創作量銳減,直到一九九九年,十六年間只發表了十一篇小說,黃春明選其中以老年人為主角的作品十篇,合為《放生》(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版),與久違了的讀者見面,不敢去想自己已有多久沒出短篇小說集的黃春明,在自序中坦言:「尷尬的成分多到把遇故知的喜悅,淹埋到感覺的底層去了。」
- Mar 22 Fri 2024 10:43
傳統道德的挑戰及其時代意義──談D.H.勞倫斯《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作品中,「性愛∕無性」、「靈∕肉」、「自由∕壓抑」、「誠實∕欺騙」、「貴族∕平民」、「僱主∕傭人」、「威權∕反抗」、「貧∕富」、「傳統∕現代」、「工業發展∕回歸自然」……等之二元對立,莫不充滿象徵意義,饒富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引起極大爭議
- Mar 17 Sun 2024 14:33
逼視死亡與渴求生命──談橫光利一〈春天乘著馬車來〉與〈花園的思考〉
- Mar 13 Wed 2024 20:54
自由與禁錮的對立象徵──談安部公房《沙丘之女》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 Mar 07 Thu 2024 19:45
因果報應的人生輓歌──談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之女性塑造
- Mar 05 Tue 2024 11:41
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敘事結構
- Dec 28 Thu 2023 19:27
夢幻與現實的衝突──談川端康成《湖》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珠寶鐘表店中年女老闆白井敬子與年輕醫生田部昭男、《身為女人》(1955)的大阪三浦商會么女「榮」與律師佐山、《睡美人》(1961)的老人江口之五夜六女服藥陪睡……等皆是。再如約六萬字的中篇小說《湖》(1955),單身獨居的中學教師桃井銀平跟蹤成癖,川端康成透過其變態心理與行為,凸顯美醜的對立,呈現夢幻與現實衝突的悲劇性,正是川端文學哀感的一大表徵。
- Oct 28 Sat 2023 09:33
國家認同的忠誠與背叛──談山崎豐子《兩個祖國》
- Oct 14 Sat 2023 08:56
無法認清自己的悲哀人生──談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主角葛利高里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