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說評論 (221)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一)真誠而不媚俗

曾經是七○年代臺灣鄉土文學旗手的小說家黃春明(1939-),自一九八三年發表小說〈大餅〉之後,其創作量銳減,直到一九九九年,十六年間只發表了十一篇小說,黃春明選其中以老年人為主角的作品十篇,合為《放生》(臺北:聯合文學,一九九九年十月初版),與久違了的讀者見面,不敢去想自己已有多久沒出短篇小說集的黃春明,在自序中坦言:「尷尬的成分多到把遇故知的喜悅,淹埋到感覺的底層去了。」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品中,「性愛∕無性」、「靈∕肉」、「自由∕壓抑」、「誠實∕欺騙」、「貴族∕平民」、「僱主∕傭人」、「威權∕反抗」、「貧∕富」、「傳統∕現代」、「工業發展∕回歸自然」……等之二元對立,莫不充滿象徵意義,饒富深思,值得細細品味。

(一)引起極大爭議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可以看到夫妻一起對抗病魔的過程、丈夫與病妻的心境變化、感人的夫妻之情,以及關於死生對立的思考。

(一)新感覺派文學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原著對於人生的質疑、自由之身心靈的追求,以及未來生活的憧憬,具有永恆的藝術價值,於21世紀的今日,依然令苦心探尋人生意義的讀者有所啟發而讚嘆、省思不已。

(一)存在主義盛行的年代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頓河.jpg

卷一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珠寶鐘表店中年女老闆白井敬子與年輕醫生田部昭男、《身為女人》(1955)的大阪三浦商會么女「榮」與律師佐山、《睡美人》(1961)的老人江口之五夜六女服藥陪睡……等皆是。再如約六萬字的中篇小說《湖》(1955),單身獨居的中學教師桃井銀平跟蹤成癖,川端康成透過其變態心理與行為,凸顯美醜的對立,呈現夢幻與現實衝突的悲劇性,正是川端文學哀感的一大表徵。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色巨塔》作家山崎豐子的另一話題小說《兩個祖國》,敍述的是國家認同的忠誠與背叛,也是上世紀二戰日裔美國人面對兩難的時代悲劇,令讀者掩卷長嘆不已。

(一)兩難的時代悲劇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殺伐∕人道、戰爭∕反戰的對立與矛盾,可以說一直令葛利高里的內心深感痛苦而無法自拔,註定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

(ㄧ)得獎爭議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充滿孤兒意識、欠缺安全感的弓子,無論她的人生抉擇如何,都有著淡淡的美麗與悲哀。

(一)川端文學的悲哀感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青春的史詩

小說《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1984年出版)改編電影《布拉格的春天》,廣受好評,其作品乃漸為世人所熟知的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1929-2023),參加過捷克共產黨,當過工人、爵士音樂者、電影學院教授,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後,身為改革要角的他,作品遭共黨查禁,遂於1975年流亡定居法國。生活在他方》於稍前的1973年在法國出版,榮獲當年法國文壇最高榮譽之一的最佳外國文學作品「麥迪西大獎」,這也是米蘭.昆德拉第二部長篇作品。米蘭.昆德拉其他重要長篇小說作品包括《玩笑》、《賦別曲》、《笑忘書》、《不朽》、《緩慢》、《身分》、《無知》……等,創作能量十足,上述作品表現了直視真實人生的勇氣和良知、對歷史和現實的批判精神,以及對人類本性和處境的深刻思考,影響力堪稱深遠。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由與道德形成對立、衝突,令代助陷入困惑的窘境,當最後已無法再逃避時,不得不面臨抉擇的痛苦,的確令人同情。

(一)悖德的社會悲劇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班克斯尋親及探索真相的過程,有著閱讀推理小說的趣味,其間關於班克斯親情、友情與愛情的追尋與失落,則使得《我輩孤雛》與一般推理小說大異其趣。

(一)不同於一般推理小說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現代化的怪談之作,有別於妖怪志異,雖然敘事奇詭,但充滿善良人性之美,引起心弦的共鳴。

(一)怪談文學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美國作家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文字風格獨特,包括喜用簡潔短句與日常口語、對話如同電文、淡化小說背景、動作描寫洗練、呈現人物的內心獨白,以及著重視覺和觸覺等等,一般咸認,以這樣的風格來處理中短篇小說,可謂如魚得水,是以海明威的中短篇小說要比長篇小說出色得多。

1952年,海明威於《生活》雜誌發表中篇小說《老人與海》,其藝術成就登峰造極,贏得一致好評,不像《旭日又東昇》、《戰地春夢》、《戰地鐘聲》等先前長篇名著之褒貶不一。海明威隨即於1954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評語為:「由於他對小說藝術之精湛──這點在其近著《老人與海》中表露無遺──同時亦由於他對當代文體之影響。」足見《老人與海》在海明威創作生涯中所代表的特殊意義。海明威曾提及,其寫作大抵遵循「冰山手法」──只呈現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剩餘的部分留待讀者探索玩味,《老人與海》則將此一手法發揮得淋漓盡致,尤其小說所蘊含的象徵意義,最是令人激賞。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赫塞.jpg

「霸凌」是時代新名詞,實則早已有之。在群體生活中,特別是校園,最容易發生。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鄉愁.jpg

赫曼.赫塞《鄉愁》﹞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陳夫人.jpg

庒司總一《陳夫人》﹞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封面.jpg

詹明儒《鳶山誌:半透明哀愁的旅鎮》﹞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鄉愁.jpg

‧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著作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塗抹「成長小說」的色彩,像是《鄉愁》、《車輪下》、《生命之歌》、《徬徨少年時》、《流浪者之歌》等,小說中的主人翁皆如赫塞的化身,不斷地追尋自我的覺醒,乃至於自我實現,指引徬徨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文章標籤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