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91713_m.jpg 

書 名: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
著 者:楊孟瑜
出版者:天下文化
出版年:1998年10月(初版)

(一)台灣文化傳奇

一九七三年,林懷民創立了台灣(同時也是華人世界)第一個現代舞團「雲門舞集」,吃苦耐勞、努力不懈的雲門舞者,克服重重難關,終於把台灣舞起來,進而舞向世界舞台。林懷民和雲門舞集,不只造就了舞蹈在台灣的新境界,並且深遠地影響了台灣的劇場藝術、社區意識,乃至音樂、攝影、戲曲等諸多文化範疇的發展。雲門舞集多年來所累積的成就,成為林懷民自己、舞者、他所有的朋友,以及台灣人共同的驕傲。

天下文化的高希均指出,放眼全球,台灣只能以故宮博物院的搜藏及雲門舞集兩項文化輸出品為傲,而雲門舞集更代表活生生的台灣文化,因此更顯意義。

雲門舞集的代表作《薪傳》首演日,中美斷交,於是這個台灣先民胼手胝足的舞碼,適時為那個時代的台灣民眾提供了宣泄滿腔激憤的管道,也為感到“受創”的台灣人注入了一劑「信心」的靈藥,協助治療了這個傷心的島嶼。對於近五十歲的人而言,雲門的存在,確是成長歲月的難忘回憶。

趨勢專家詹宏志形容,成長過程中的人,如果找不到「參考團體」或可認同的文化英雄,幾乎是一個災難,而林懷民與雲門的出現,大大振奮了正在成長中的年輕人。雲門舞集在台灣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它已成為台灣的一則文化傳奇。

在雲門舞集二十五歲後,資深新聞工作者楊孟瑜從如山的文字和影像資料中,以雲門舞集的故事為經,以台灣的社會為緯,記錄與雲門有關的所有人的心聲,完成了《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與其說這是林懷民與雲門舞集的傳記,這本書更像綜合了社會各層面人物心聲的歷史回顧。

由於著者流暢生動的呈現了社會眾生的形象與感懷,因此避免了歷史資料的枯燥,轉化為可以引起共鳴的人情世故,確是一本可讀性極高的傳記。

(二)認識雲門的最佳入門書

認識雲門認識林懷民,《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一書無疑是最佳入門管道。

書中細數雲門草創、奮鬥、困頓、暫停、復出再造,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雲門的精采舞作也在行文中逐一介紹,包括編舞的動機及內容,頗有助於對舞碼的了解,此外,讀者可以認識到雲門融合東西方文化理念、進出傳統與現代的舞蹈語言,而林懷民對舞蹈與藝術的闡釋,尤其值得留意,如:

「不要只給我那個動作,我要到看那裡面的汁液流出來!」(頁2)

「在動作中激盪你的心靈。」(頁3)

「(手指著藤窩)白蛇、青蛇,這是你們的家,好好進去,跟它化成一體。」(頁92)

「舞者不是跳舞的,而是藝術家的境界。」(頁173)

「舞者的力量雖然很小,但給予人們的感動,卻是最直接的。」(頁240)

「你(羅曼菲)就是太順了,所以跳的舞才不深刻,不夠感動人。」(頁255)

「民族舞蹈不擺出表演藝術的姿態,是生活的一部分,沒有表達的負擔,也無取悅於人的必要。惟其如此,它所煥發出來的生命力特別強烈撼人。」(頁276)

「我對藝術的解釋是……它應在我們同胞的生活裡發生一些影響,我不敢說提高生活品質,但至少,它使我們的生活豐富些。」(頁229)

以上這些話語,怎不令人兩眼一亮,細細去咀嚼回味。

(三)給整個台灣社會都上了一課

林懷民的序文〈也是思想起〉說:「兩年前,天下文化表示要為我立傳,我馬上說,寫『所有人』。」當他閱讀這本書,他仍覺得「書寫我的部分還是太多,而一些曾經大力灌溉雲門的朋友卻沒提到」。其實書中提到的人物太多了,包括雲門舞者、教師、設計家、音樂家、舞台工作人員、行政人員、義工、觀眾、雲門之友,當然還有捐錢贊助的企業家。不過,這依然以跟林懷民有關的軼事,最引人興趣。

比如他的認真、嚴格,在美國,林懷民把握每一個「練舞」的機會,在街頭等巴士時,他把腳掛在欄杆上,舉得高高的;在家讀書時,他也都站著,把腳擺在書桌上,不許自己放下。教舞時,他被形容為「暴君」,當他發覺學生心神散漫,於是他吼著、罵著要他們抬腿、挺腰,這些年輕人已經被他弄得筋疲力竭,不料下課前五分鐘,他又提出新要求:「一只腳踮起來,另一只高舉,平衡在那裡!」


主持藝術學院舞蹈系時,他對學生的嚴格,絲毫不遜於他對雲門舞者的磨練,學生一大清早六點半就要到校上太極課,接著上術科,下午上一般學科,每天例行課程結束,到晚上六點半則要進行「晚自習」,全班留堂繼續溫習功課,主要是復習英文,往往到晚上八、九點才「放學」;即使學生在別地演出,碰到該上太極課或英文課的日子,林懷民照樣「飛」過去教課,不容學生鬆懈。林懷民讓舞者、學生不只在舞蹈本身用功,還包括其他藝術涵養的進修,使他們在人文上也有收穫。

林懷民的堅持完美尤其令人印象深刻,一九七三年十月雲門台北公演,開演前,林懷民從幕後透過麥克風要求觀眾不要拍照,以免破壞演出的燈光、舞台效果和演出者、觀賞者的情緒,當節目進行到具有中國古詩意境的〈風景〉時,觀眾席閃起了鎂光燈,舞台上的林懷民毅然站起,宣布「落幕重來」,他「這次不算,再來一次」、堅持完美的創舉,給整個台灣社會都上了一課。

又,為了替〈小鼓手〉劇中的龍舟找到紮龍頭的師傅,他甚至到萬華挨家挨戶探詢,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在一家冥器行找到高手。籌備雲門二十週年大作《九歌》時,林懷民堅持在舞台要有一池荷花,他認為沒有荷花,就無法表現屈原原作中的花卉、植物意象;否則舞再好,不過是另一出現代舞,而非《九歌》。正因為他的堅持,使得《九歌》的演出效果更為成功。

(四)最想念的地方還是台灣的戶外廣場

林懷民愛鄉愛國的使命感,乃是雲門舞集能夠誕生,以及擁有如今成就的主因。

他覺得對自己的民族、對曾經滋養教育他成長的社會,應該有所回報,所以他回來了,他要讓台灣有傑出的現代舞團,「讓下一代的驕傲中,有我們的努力」。即使雲門瀕臨破產解散,他仍進行「藝術下鄉」活動,鼓舞各地的觀眾,也鼓舞困境中的自己。

雖然雲門在海外的巡迴演出,佳評如潮,甚至使台灣的國際聲譽鍍上泛著文化光輝的金質評價,但林懷民對「藝術與生活」、「戶外公演」的關心遠遠超過於此,他喜歡在家裡做事,他曾在台北的戶外公演,對著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數萬觀眾說:「雲門經常在海外演出,但我們最想念的地方,還是台灣的戶外廣場,因為我們最敬愛的觀眾們,就在這裡。」

正因如此,雲門舞集除了《白蛇傳》、《奇冤報》、《紅樓夢》、《九歌》、《流浪者之歌》以外,還有反映本土文化的《薪傳》、《廖添丁》、 《我的鄉愁,我的歌》、《射日》、《家族合唱》……等作品,讓大家共享視覺的美感、心靈的感動,和與同塊土地上的人們聲息相通的觸動。

(五)為台灣文化留下一頁珍貴紀錄

《飆舞/林懷民與雲門傳奇》書中附錄「林懷民與雲門歲月年表」,方便查考,當可對雲門的發展脈絡有更清晰的了解,不過,雲門演出的舞碼眾多,若能將所有舞碼編目索引,包括舞名、編舞者、編曲人、作曲家、首演舞者、日期、地點、累計公演場次,相信必可提高本書的參閱價值。

再者,本書附印舞照及工作照片等,彩色十九幀、黑白四十五幀,連同封面及林懷民特寫,共計六十六幀,的確多采多姿,美不勝收,令人愛不釋手,更難得的是,幾乎每一幀雲門舞集文教基金會提供的照片,均細心註明人名、內容、時間、攝影者等,可見資料蒐集之齊全及著者用心之深,這為傳記出版作了一次很好的示範,也為台灣文化留下一頁珍貴的紀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林懷民 雲門舞集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