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81166_m.jpg ﹝ 碑林 ﹞

中國的科舉制度,起於隋代,歷經唐 宋、元各朝發展,成為國家取士用人的主要途徑。到了明代,制度愈形縝密,創出一套束縛儒生思想的八股制義文體。清代因襲前明遺規,規定更加嚴苛。是以有人形容科舉是中國一千三百多年的人間煉獄。

直到清朝末年,西風東漸,八股文已經不合時宜,光緒三十一年,終於為科舉制度敲響喪鐘。

欲躋身進士之列,實為不易,以清代為例,通過縣試,俗稱「秀才」,為科舉制度最基本的功名;取得秀才資格,才可參加省級的鄉試,鄉試於每年秋八月在各省省會舉行,考上則為「舉人」;通過鄉試的舉人,參加次年二月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會試和鄉試都是三年一科,逢丑、辰、未、戌為會試之年。會試合格,稱為「貢士」或「進士」,緊接著要經過保和殿覆試,並且列等,才有資格參加殿試。

殿試亦曰廷試,地點仍在保和殿,試卷寫法有一定格式,每份試卷都須經八位讀卷官閱過,最後擬定前十名進呈御覽,欽定名次,一甲共三名,依次為狀元、榜眼、探花,其他七名列入二甲。經統計,中國的科舉制度有史以來,共產生了大約八百位的狀元。

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這樣的進士之路,可謂血淚斑斑。科舉考試已走入歷史,但「聯考」取而代之,成為受人詬病的「新科舉」,如今雖然「聯考」也廢除了,所謂的「基本學力測驗」卻又成為另一取代聯考的怪獸,「進士之路」依然是許多人的夢魘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科舉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