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書卷氣 (141)
- Dec 04 Wed 2024 20:19
瓊瑤的歷史評價
- Mar 01 Fri 2024 14:12
紀念恩師:《司徒衛的人格與文風》新書出版
- Dec 13 Fri 2019 05:18
關於黃寶蓮的二則閱讀筆記
- Mar 09 Sat 2019 20:43
重新認識那逝去的大時代──看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 May 28 Mon 2018 09:23
王文興《家變》碎屑
.被譽為1970年代臺灣現代文學傑作的王文興小說《家變》(臺北:洪範,1978年11月初版,原於臺大外文系《中外文學》發表),寫出年輕一代對老一輩的心理變化,其文字之「創新」乃一大特色,試看,「他一直希望能避免跟牠會逢。現在他固已漸白報投警所已呈勢不可免,但他仍闇冀有甚奇跡生出,轉化這情境,他猶握著這根茅草伸頭漂露激湍中」。小說中諸如類的例子不勝枚舉,學者指出,作家王文興使得已死的文字產生新生命。
- Oct 30 Mon 2017 09:58
嘉義琳瑯山閣主人張李德和漢詩初探
- Oct 16 Mon 2017 20:38
介入生活,守護生命──談余尚儒《在宅醫療:從CURE到CARE》
- Sep 11 Mon 2017 10:21
阮籍陶潛之處世態度及其詩風
- May 09 Tue 2017 18:37
揭開事實的矛盾——評王鼎鈞《隨緣破密》
(一)顛覆儒家思想
大師級散文家王鼎鈞先生的《講理》、《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靈感》、《碎琉璃》等均膾炙人口,嘉惠不少青年學子。王氏著力於將小說、戲劇技巧溶入散文,詮釋人生,其作品整體風格溫柔敦厚,予人的印象是屬於儒家的。
- Mar 22 Wed 2017 18:58
夏志清的小說觀──由《中國現代小說史》來看
- Feb 12 Sun 2017 10:05
有骨氣的臺灣囝仔──我看《阿喜》
臺灣書籍市場上,傳記書的出版量頗大,有政治人物的、歷史人物的、傑出企業家的、乃至影視歌星的……等等,種類眾多,令人目不暇接,然其中以青少年為主要對象的卻寥寥可數,嶺月傳記小說《有骨氣的臺灣囝仔──阿喜》(臺北:健行文化,1995年10月初版)是極難得的一部,無論從內容或表現技巧看,它在書市上都猶如一朵清新的百合,散發獨特的芬芳及洋溢可親的風格。
成功人士的傳記提供了不同層面的人生經驗,讀者可以在其中挖掘出各種智慧寶藏。《阿喜》一書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傳主──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的聰明及機智。為了求生,為了度過難關,阿喜(傳主乳名)運用翻譯投稿、擔任日語家教等各種方法,終能絕處逢生,化險為夷;為學好英文,懂得去外國人家庭打工、設法考入英國人辦的學校讀書;從譯電及檢查郵電書刊,觀察力敏銳的阿喜掌握到許多重要情報,如從日本人信函中,發現日本國內物資供應短缺,即能據以研判日本國力在走下坡;從廣播中收聽到日本招募前往南洋戰場的護士等消息,因而得知日軍在東南亞傷亡慘重。由此看來,阿喜不愧為「金頭腦」,確是懂得創造思考的典型,對於成長中的青少年當具有啟發作用。
- Feb 05 Sun 2017 09:10
深具史料價值的口述自傳鉅著──評介陳立夫先生回憶錄《成敗之鑑》
- Jan 20 Fri 2017 14:45
提升童詩的文學價值
兒童詩(簡稱童詩)是用精鍊而富有節奏感的文字,以詩的形式,寫出動人的情感、美麗的想像、生動的意象與美妙的意境,而且它是以兒童為主要對象,創作者須使用兒童的語言,描述兒童的生活經驗,記錄兒童的感情意識,其一切動機皆因兒童而起,一切目的也是為兒童而完成。透過童詩,兒童懂得了文字的運用、感情的表達、思想的呈現,啟迪了想像力,乃至陶冶真善美的心靈。一首真正成功的童詩,兒童一定樂於閱讀,不但從中得到閱讀的喜悅,更從中得到莫大的助益。
- Jan 17 Tue 2017 12:18
分享寶貴的小說寫作經驗──談《經驗的河流》
寫作的經驗河流,源遠而流長。初學者在立下寫作決心之先,若能有計劃的浸泡在他人的經驗河流裡,從中獲取經驗,那麼寫作過程中,將可避免許多令人喪氣的挫折。尤其是毫無創作經驗的新手,其內心必然充滿洶湧的創作欲望,有太多不吐不快的珍貴經驗(往往是一生最好的經驗),如果能運用上述方法,先學習到寫作技巧,噹比較了解,如何去處理這些珍貴經驗,方可達到內心預期的效果。
- Jan 16 Mon 2017 18:37
一窺五十年代文壇的絢爛與光采──我看司徒衛《五十年代文學論評》
(一)五十年代文學真實面貌
民國三十八年以後,許多作家隨著政府來到臺灣,這可以說是自由中國文學大放光芒的發軔階段。這麼小的一塊土地,居然聚集了這麼多的作家,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乃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大事。由民國三十九年到四十九年 (1950-1960)這段時期,社會生活日趨安定繁榮,作家在較穩定的環境下,努力開拓創作,或述念舊懷鄉之情思,或抒反共愛國之心聲,或記民族之動亂苦難,或寫臺灣文化之複雜面貌,不論在詩歌、散文、小說或戲劇等部門,都有極其可觀可喜的表現,它不但延續了自由中國新文學的發展,也為日後枝繁葉茂、百花齊放的蓬勃局面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 Jan 12 Thu 2017 18:11
精緻生活的理念與實踐──我看張繼高九歌三書
- Jan 12 Thu 2017 13:36
步入大境界──談林文義《千手觀音》
- Jan 10 Tue 2017 08:55
專欄文章的新境──談司徒衛《靜觀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