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文學研究 (109)
- Apr 22 Mon 2024 20:48
台灣文壇不應遺忘司徒衛
- Aug 01 Tue 2023 08:30
司徒衛生平及作品
小傳
司徒衛(1921-2003),本名祝豐,字茂如,1921年生,江蘇省如皋縣人,暨南大學畢業,1947年來臺,長期從事教育和編輯工作,先後任教於成功中學、育達商職、省立臺北師專、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等,亦曾擔任浙江《大同日報》總編輯、《幼獅月刊》主編、《文藝論壇》總編輯、《自立晚報》副刊主編(1968-1981),策劃出版《當代中國新文學大系》10冊(臺北:天視,1979年)。兼有作家、書評家、編輯家、教育家等身分。
- Aug 25 Tue 2020 17:23
苛酷無情的高壓統治──日本時期小說中的政府形象及反抗意識
- Jul 29 Wed 2020 09:57
殖民統治的悲苦血淚――日本時期小說中的庶民悲劇
- Oct 27 Sat 2018 18:14
難忘親情與鄉情──談劉全艷《童年憶舊話澳門》
- Aug 05 Sat 2017 09:52
由《東方文學兩地書》看東方白創作觀
- May 27 Sat 2017 16:00
葉石濤小說理論之建構
- May 20 Sat 2017 08:36
東方白寓言小說的對比運用
- May 08 Mon 2017 18:30
張拓蕪散文的自我嘲諷
(一)大兵文學代表作
以《代馬輸卒》五書(註1)而家喻戶曉的大兵作家張拓蕪,可說是國內文壇的異數,他沒新有正式文憑,抗戰勝利後,隨部隊來臺,曾以「沈甸」為筆名,於民國51年出版詩集《五月狩》,不過其後未再有文學作品出版,直到民國62年退役、中風殘廢後,才重新拾筆寫作,鬻文為生,如此反而聲名大噪,所寫代馬輸卒五書,以「老兵話舊」與「細說故鄉」為主軸,為中國近代的苦難與成長,留下珍貴史料,可謂一片雄偉,無限深廣,被譽為「現代史記」。李震洲謂,就民族歷史言,代馬輸卒系列作品是民族悲壯的史詩;就文學價值言,它是五四以來熠熠生輝的大兵文學代表作。
- May 07 Sun 2017 09:33
建立臺灣文學主體性──評向陽《喧嘩、吟哦與嘆息──臺灣文學散論》
(一)開闢一個新的思考空間
《喧嘩、吟哦與嘆息──臺灣文學散論》(板橋:駱駝出版社,1996年11月初版),是以寫詩為「本業」的向陽的第三本文學評論集。作者由新聞界轉入學術研究之途,以「文學與傳播」為主要研究領域,書中較具份量的篇章即以此為主題,諸如試析臺灣現代詩的傳播困境、從傳播導向談當前文學發展……等,進而提供策略,指出文學必須從形式乃至內容加以調整,以掌握傳播工具的特性,發揮對文學作品接收者心理結構的凝聚功能。此充分顯示作者在「文學與傳播」上的深刻思考,極具前瞻性。
- Mar 10 Thu 2016 21:24
文獻寶庫與文學之窗──《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第五階段成果發表會致詞
- Jan 30 Sat 2016 19:42
黃英雄歌仔戲劇本《臺灣‧我的母親》之思想內涵
黃英雄歌仔戲劇本《臺灣‧我的母親》(詳見附註),改編自李喬大河小說《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雖在情節安排以及閩南語書寫方面都還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瑕不掩瑜,此劇未受原著所束縛,嘗試更動情節,有著主題思想深刻、人物頗具個性、曲文通俗優美、賓白能夠善用道地閩南語等優點。整體而言,其原著改編之結果,堪稱精緻、成功,可說是臺灣歌仔戲精緻化、現代化的絕佳例證。黃英雄從事歌仔戲劇本創作之用心,以及在鄉土文學方面的才情,值得我們給予高度肯定。
曾永義謂:「戲劇的一般目的雖然是給予觀眾娛樂,但是優良的劇作家往往在娛樂之中,寄寓某種嚴肅的思想。有了某種嚴肅思想的蘊含,然後戲劇才有深度。」由於原著《寒夜》主題思想呈現上的用心用力,黃英雄歌仔戲劇本《臺灣‧我的母親》在這方面也刻意保留「原味」,一般而言,表達堪稱平實,茲分述於下:
- Jan 30 Sat 2016 19:41
《聊齋‧瑞雲》美醜對比的象徵意義
一、前言
蒲松齡(1640-1715)《聊齋志異》是中國承繼六朝志怪、唐代傳奇的短篇文言小說,其中有著豐富的幻想、奇炫的幻化,在幽冥之域中,反映現實,在幻妙之筆下,呈現生活,內容豐富而深湛,包括對社會黑暗和腐敗政治的刻畫和揭露,對青年男女在愛情、婚姻上的追求與反抗,構成了這部小說集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主題。全書十二卷,共四百九十一篇,附錄九篇,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描寫愛情婚姻的作品,它們在蒲松齡的筆下,委婉曲折、動人心魄,是全書最精采的部分,且以記述人神、人鬼、人怪之間的戀愛故事而聞名於世,然某些比較著名的作品裡,並沒有神仙狐鬼精魅出場,其主角只是社會上的普通人,例如〈阿寶〉、〈細侯〉、〈瑞雲〉……等即是,和那些寫神仙狐鬼精魅的傑作一樣,它們也散發藝術的迷人光彩。安國梁《聊齋釋真》指出,蒲松齡以生花妙筆,描繪了他那時代的婚戀百態,且這一類愛情題材小說,直追唐傳奇〈離魂記〉、元雜劇《西廂記》之類膾炙人口的作品,甚至於開創更高的境界。其中〈瑞雲〉(《聊齋志異》卷十)的美醜對比,深具象徵意義,值得進一步探析之。
- Jan 23 Sat 2016 17:40
殖民歷史的見證──談王昶雄〈奔流〉的版本
- Jan 22 Fri 2016 18:07
東方白《真美的百合》疑問語碼
這是傳統小說最常見的語碼,一般說來,傳統小說的最大興趣是「說故事」,誠如英國小說家佛斯特所言,說故事離不開「想知道後事如何」,讀者不斷地提問:「然後呢?」此乃人之常情;就故事本身來說,它只有一個優點:使讀者想要知道下一步將發生什麼。提出懸疑和問題,可以挑逗起讀者往下看的興趣,而小說發展下去則是要解決懸疑。換言之,小說的閱讀是從疑問的產生到疑問的全部解決,此疑問語碼正是構成小說懸疑的主要因素。
- Jan 22 Fri 2016 18:06
東方白《真美的百合》內涵語碼
依文學結構主義的觀點,作品裏某些字句與描寫雖是具體的呈現,但隱含某些意義,把這些有意義的文字組列起來後,往往便會發現這些文字共同指向比較抽象的意義,此一「內涵語碼」即為英美現代文學批評所謂的「主題」或「主題結構」。任何具有藝術價值的小說,莫不蘊含崇高的主題,歸納起來,東方白《真美的百合》(台北:草根,2005年5月台灣版初版)表達了以下思想卓越的內涵語碼。
- Jan 22 Fri 2016 18:05
東方白《真美的百合》文化語碼
文化語碼(Cultural Code)原本就較難界定,因為所有的語碼,歸根結柢,可以說都是意識形態和文化的。不過,由於「意義」基本上是來自某些背景和系統,因此對於「意義」真正的了解,必須同時是歷史的和批判的,亦即一方面掌握還原到本來背景的意義,另一方面同時審核現在所接納的意義。誠如鄭樹森所言,在進行實際批評時,我們除了對人物的行為思想作意識形態的剖析,尚可以具體而微地討論文化系統裡不斷傳承的事物。所謂格言、典故,乃至構成人類生活的種種現實,都屬於文化語碼的範疇。大體而言,東方白《真美的百合》(台北:草根,2005年5月台灣版初版)的文化語碼可由以下三點分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