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stoevsky.jpg 

[杜思妥也夫斯基]

(一)描繪社會底層人物的心理

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Mikhaylovich Dostoyevsky,1821-1881)是偉大的俄國小說家,其沉鬱而難以理解的文學風格,對二十世紀的世界文壇產生深遠影響。一般認為,撐起俄國文學的兩大主要支柱,即托爾斯泰與杜斯妥也夫斯基,而杜氏於一八六六年出版的長篇小說《罪與罰》,則與托爾斯泰大河小說《戰爭與和平》並列為最具影響力的俄國小說。

一八四九年,杜思妥也夫斯基曾因參加反沙皇的秘密集會,觸怒當道而被捕,隔年遭判刑流放西伯利亞,服四年牢役。與罪犯共度的苦痛生活,使他對俄國社會的黯淡面有極深刻的觀察,也對人類生活、人性中的善惡及俄國人的性格有了新概念,這些觀察及概念即呈現於《罪與罰》之中。此書描繪那些生活在社會底層卻有著不同於常人想法的角色,包括人性的脆弱與瘋狂、光明與黑暗、邪惡與聖潔、墮落與救贖……等。杜思妥也夫斯基藉由主人翁拉斯科納夫面對人生的衝突、矛盾、痛苦與掙扎,以近乎殘酷的方式,不斷地拷問自己的靈魂,解剖其病態心理,逼使讀者對於人類未來的出路有所思索。《罪與罰》揭露人物的道德危機而又充滿崇高的宗教意識,構成此書最重要的主題。

(二)因信仰而復活

《罪與罰》的主人翁拉斯科納夫是一個貧窮的大學中輟生,他抑鬱寡歡,賃居在彼得堡一個窄小的房間。他經常典當物品,換得金錢以勉強度日。掌管當鋪的阿里拿伊夫諾太太,為人吝嗇,只願付極少代價來收購學生們典當的物品。拉斯科納夫認為阿里拿伊夫諾太太貪婪有罪,乃「替天行道」,以斧頭砍死她和她那無意間目擊現場的同父異母妹妹威里,並拿走珠寶與錢財。從此他想盡辦法應付司法人員的調查,同時也在自身罪惡感的折磨下,受盡痛苦。這期間,拉斯科納夫自行離開來訪的母親和疼愛的妹妹,認識了賣淫維生而心地善良的妓女梭娜,受到虔信宗教的梭娜影響,他終於主動向警方自首,坦承殺人罪行。經審判,獲從輕發落,拉斯科納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亞服刑八年;梭娜全力支持他,她安排好弟妹的去處,跟隨拉斯科納夫一起到西伯利亞。

起先,拉斯科納夫依然痛苦掙扎,無法真心接受梭娜,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她,然梭娜不離不棄,只是默默陪伴,沒有絲毫怨言。直到梭娜病了一場,拉斯科納夫發現自己原來如此愛她,於是決心相信上帝,踏上信仰之路,盡一切力量來補償她,他也因此復活了!即使刑期尚有七年,但他不再害怕,他期待著離開西伯利亞後的新生活。

(三)理論和良知的拉扯

杜思妥也夫斯基對於《罪與罰》核心人物拉斯科納夫的性格塑造,著力凸顯「罪與罰」的主題,為本書挖掘難得一見的深度。拉斯科納夫是無神論者,個性矛盾、多變,甚至荒謬。他傲慢、自豪,既是慷慨、善良的人道主義者,有時卻又冷酷無情、麻木不仁,到了失去人性的地步。比如拉斯科納夫讀大學時,資助罹患肺癆的窮困同學,同學死了,還代為照料其年邁生病的父親,以及處理後事;自己手頭拮倨,卻慷慨拿錢幫助街頭醉酒的少女或街頭賣唱者;將母親好不容易匯來的款項悉數捐給寡母妓女,用以埋葬她們死去的酒鬼丈夫;此外,鄰居房屋失火,拉斯科納夫不顧自身安危,勇敢衝進火場,救出兩個小孩,自己因此被灼傷。但另一方面,拉斯科納夫竟也冷血地用斧頭砍死開當舖的老嫗和她無辜的妹妹。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拉斯科納夫自有一套「殺人正當性」的說法,他撰文指出,人分成「平常的」與「特別的」兩種,平常的人要遵循法律道德,特別的人則可以無法無天,因為他們超越常人。他進一步向檢察官派弗里說明:「非常的人為了實現理想,必須排除道德法律的束縛,譬如亞歷山大、穆罕默德、拿破崙,他們破壞卻絕不是罪人,他們反而是制訂新法,有時為了理想的實現,也只好流點血,破壞是為了改善現狀。老實說,歷史上的偉人全都犯了殺戮罪。異於常人的人,因為會溢出常軌,性格上也多半是罪人。我說他們有犯罪的權利,指的是這個!」於是乎,人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是有必要踏過屍體和血泊的,而他之砍殺當舖的老嫗,乃因老嫗剝削窮人之貪婪,對拉斯科納夫來說,這個謀殺猶如「殺死一隻可惡的、有害的、對誰也沒有用的蝨子」,他絕不會有一點良心上的懺悔!可是,每當寂靜來臨,拉斯科納夫又不斷地受到良心的煎熬,令他痛苦萬分。既不認為有罪,他就這樣在自以為是的理論和內在的良知相互拉扯下,陷入混亂、焦慮的困境之中。

(四)捨己犧牲的救贖

直到拉斯科納夫遇見車禍而亡的窮困書記官之女梭娜,這位善良的女子為了家計,犧牲自己,甘願淪為妓女。拉斯科納夫不懂,命運如此悽慘的梭娜何以還能活得下去?梭娜對上帝的信心和敬畏,令拉斯科納夫大惑不解,他發瘋似的,突然向她下跪,狂吻她的腳,問她:「妳是罪人沒錯,妳住在污劣之中,可是妳卻有如此高尚的情感,妳在大大的受苦啊……。妳為什麼沒有自殺或瘋掉或敗壞掉了呢?難道妳還在等待奇蹟?」在原本並不相信上帝的拉斯科納夫要求下,梭娜為他念了段新約聖經約翰福音第十一章所載「拉撒路復活」的故事,其中耶穌說道:「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復活,凡活著信我的人必永遠不死。」從梭娜身上,拉斯科納夫強烈感受到一位擁有盼望的弱女子,在苦難中所散發出的光芒。這 種特殊的吸引力,促使拉斯科納夫在梭娜面前,完全的開放自我,坦承行兇,並抒發內心積壓已久的情緒。梭娜發現拉斯科納夫內心的痛苦,認為全世界再沒有比他更不快樂的人了,她充滿同情地緊緊擁抱他、撫慰他。

和梭娜完全捨己、犧牲的精神相較之下,原本以為「殺老嫗的是惡魔不是我」的拉斯科納夫,頓時感到個人的自私,在一層層的自我剖析後,他深知犯罪的真正動機是為了個人利益,為了滿足自己內心的慾望,而非為了他人的幸福。拉斯科納夫了解這些之後,整個人幾乎完全崩潰,因為良心的譴責不斷逼迫著他。於是拉斯科納夫認了自己的「罪」,也願意接受應有的「罰」。

讓拉斯科納夫甘心以受苦去贖罪的關鍵人物是梭娜,她是社會上人人歧視的妓女,卻代表著至高無上的聖潔與救贖,深具象徵性。梭娜告訴拉斯科納夫:「去承認你的罪過,上帝就會給你新生了。」鼓舞他:「以受苦去贖你的罪吧!證明你不是跳蚤,是新生的人。」梭娜自己保留銅製的 十字架,另外把木製的十字架送給拉斯科納夫,她猶如聖母瑪利亞,說:「我們一同受苦難,也一同掛十字架。」怎不感動!無神論者拉斯科納夫最終決心相信上帝,踏上信仰之路,取得內心的平靜;宗教信仰讓他的生命找到慰藉和依靠,使他有了生活的理由。

(五)宗教情懷的感動

由《罪與罰》可以看出,杜思妥也夫斯基是一位具有濃厚宗教意識的作家,希望藉由宗教來拯救人類,他透過人物塑造,分析了「自我懲罰」的宗教心理,讓人深切反省。而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宗教思想中,存在著內在矛盾,亦即既對上帝有狂熱的信仰,認為「沒有信仰便是罪」,卻又抱持懷疑的態度。此一思想上的矛盾,對文學創作產生深刻影響,成為貫穿其小說的一條思想主線,乃杜思妥也夫斯基小說的一大特色。雖然,小說到了「尾聲」,在西伯利亞服牢役的拉斯科納夫,因為覺得自信自尊徹底被踐踏而沒有了笑容、悶悶不樂,突然在一個晴朗、靜謐的早晨,初癒的梭娜悄悄坐到拉斯科納夫身旁,杜思妥也夫斯基寫道:「事情真有點奇怪。剎那之間,好像有什麼東西握牢他,他倒在她面前了。他邊哭著,邊抱著她的雙腿。起初她受到驚嚇,臉色也變灰白。她站起來,看他顫抖著。不久她懂得了,她的眼中不覺蘊藏著愉快、光明的神色。她完全瞭解,他愛她勝於一切,而最後的一刻來了……」原來,這個不讓自己表達軟弱情感的男人,內心深處的驕傲終於崩潰,他重新復活了。不過, 就小說藝術表現言,這樣的心情轉折或者「頓悟」,顯得突兀、勉強,難免減損對於讀者的說服力。

總之,杜思妥也夫斯基《罪與罰》在發掘與逼視人性的同時所流露的偉大、悲憫的宗教情懷,帶給讀者思想上的啟發與感動,提供一片恢閎深刻的反省空間,在在值得對人生意義感到迷惘的現代人深加重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杜思妥也夫斯基 罪與罰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