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86661_m.jpg ﹝誦經﹞

起初他們帶走共產黨員,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共產黨員;

接著他們帶走猶太人,我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後來他們帶走工會成員,我還是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此後他們帶走天主教徒,我仍然沒有說話,因為我不是天主教徒;

最後,他們來帶走我,我想反抗,但已經沒有人能為我說話了。

———Martin Niemöller

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是德國基督教信義會牧師,這是他於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懺悔詩,鐫刻在美國波士頓猶太人屠殺紀念碑上。懺悔詩中的「他們」,即是德國納粹黨。

1933年納粹黨領導人希特勒以「救世主」形象,透過選舉成為德國總理;並在隔年興登堡總統過世後,廢除總統制,順理成章成為德國國家元首。此後直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希特勒自殺的12年間,於「國家及人民保護令」之下,威瑪共和國公民自由權被廢止;也在希特勒承諾減少失業人口及對文化、軍事進行改革的漂亮口號中,成千上萬的納粹黨政治對手,包括社會主義及共產主義者,陸續被送入集中營。此即馬丁‧尼莫拉牧師這首懺悔詩的歷史背景,讀之發人深省。

馬丁‧尼莫拉(18921984)是德國著名神學家信義會牧師,曾從軍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希特勒掌權之前,他是希特勒的死忠支持者,納粹媒體也大力報導其功績。後來,他反對納粹對德國新教教會的壓制,1933年他組織「牧師緊急同盟」,保護信義會牧師,免受警察監視。19331937期間,在上層人士保護下,他多次發表言論,主張政教分離,並反對宣揚「日耳曼人美德」的所謂「積極的基督教」。到了1937年,他被納粹逮捕入獄,轉徙於薩克森豪森和達豪集中營,戰爭結束前夕,僥倖逃過一死。戰後,他致力於推動世界和平發展,是斯圖加特悔罪書起草人之一,也當選世界基督教協會主席。馬丁‧尼莫拉於冷戰時期,破冰前往莫斯科及北越訪問,促進民主與共產雙方陣營的對話,榮獲列寧和平獎、西德大十字獎章等。

一般人總是「明哲保身」,只要事不關己,大家往往袖手旁觀,相信「沉默是金」。可是,果真如此嗎?對於不公不義之事,如果視而不見,未能挺身而出,發出不平之鳴,則日深月久,當政治怪獸既成,事到臨頭已無法挽回了。

馬丁‧尼莫拉牧師的懺悔詩在在提醒世人,沉默不代表中立,暴政之形成,怕事、沉默的大眾亦難卸其責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