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赫塞.jpg

「霸凌」是時代新名詞,實則早已有之。在群體生活中,特別是校園,最容易發生。

個人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及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對人做出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戲弄等行為,使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影響正常學習,乃至產生精神、生理或財產上的損害,這都是霸凌。如今隨著3C流行,「網路霸凌」的現象更是屢見不鮮。

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的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其小說《徬徨少年時》所描述的霸凌,令人難忘。因反戰而被迫離開德國移居瑞士的赫曼.赫塞,他的作品對於人的成長、迷惘與痛苦,頗多著墨,深具啟發性。1916年,赫曼.赫塞完成《徬徨少年時》,此書談的是少年辛克萊的自我追尋與命運的探索,內涵充滿哲思,使讀者對人類生存的意義以及生命的真諦有所領悟。其中,辛克萊好友德密安扮演重要的引導角色,他比相同世代的人早熟,言談流露智慧,不斷帶給辛克萊思想上的衝擊,也使得辛克萊一步步從黑暗墮落的懸崖回返到光明世界。《徬徨少年時》無疑觸動了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徬徨困惑的心靈,咸認是歐洲青年啟蒙的成長小說。

《徬徨少年時》是辛克萊的故事,但故事並不愉悅,不像杜撰的故事那般甜美和諧,帶著胡鬧和困惑,瘋狂和夢幻。十歲大的辛克萊,是仕紳之子,原本生長在充滿秩序、和諧的幸福家庭,卻因捏造偷竊蘋果的事蹟,遭到邪惡的、十三歲大的裁縫之子克洛摩所威脅、霸凌與勒索,又不敢向父母坦承一切,或是向師長求助,導致越陷越深,情況越來越糟,生不如死,彷如置身地獄之中。直到學校來了一位轉學生德密安,為富豪寡婦之子,比辛克萊高一個年級,拘謹、成熟、聰明、堅定,充滿自信,儼然像個紳士。德密安的一言一行,令辛克萊新奇又佩服,二人進而成為朋友。德密安得知辛克萊遭到霸凌的痛苦之後,見義勇為,令克洛摩知難而退,這才使辛克萊獲得解脫,重獲新生。辛克萊不再是個徬徨少年了。

每個人的成長過程,必然會感到迷惘,不知何去何從,並且為此而痛苦。萬一不幸遇到霸凌,更往往不知所措,孤立無援,甚至於因此結束自己短暫的一生,豈不令人痛惜!其實,年輕人的可貴在於滿懷熱情、有愛心,遭受霸凌時,切記不逃避,要勇敢說出來,尋求協助;發現周遭出現霸凌時,如袖手旁觀,等同共犯,是以應當站出來,像《徬徨少年時》的德密安,發揮正義感,不畏惡勢力,主動報告師長,這絕非背地裡打小報告、通風報信的抓趴仔」。千萬不要因一時遲疑,使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

──原刊2021910《國語日報》文藝版

 

arrow
arrow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