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芬蘭籍交換學生賴素菲(前中)偕家人回台訪問,獲贈大海報 ﹞
臺灣是海島,與國外的經貿、文化交流,一向十分頻繁,近年來,地區扶輪社也積極舉辦國際青少年交換學生活動,不但可拓展青少年國際視野,對於面臨外交困境的臺灣而言,這也是另一種讓外國認識臺灣的國民外交。
前年曾接待來自芬蘭的女高中生,一年半後,這位芬蘭女學生賴素菲(Sophia)實踐承諾,帶著父親、母親和妹妹,回到臺灣跟大家相聚。同窗一年的同學,特別製作貼有每一位同學照片的大海報送給她,讓她感動落淚,此情此景,跨越了國界與種族,讓人感動萬分。芬蘭女學生逐一介紹家人給臺灣朋友認識,父親是芬蘭Nokia公司主管,身上穿的T恤,還印有毛筆書寫的「台灣」兩個大字,充分展現喜愛臺灣的熱情,也讓臺灣的朋友們感到窩心。
日前,應邀出席國際青少年交換學生華語成果發表會。雖然中文比起西洋拼音文字要難學得多,但這些來自德國、芬蘭、美國、墨西哥、巴西、秘魯、厄瓜多爾、印度、泰國、南韓……等地區的青少年,學習能力強,才來臺半年,都已經能夠以華語報告「我所認識的臺灣」,大抵聽得懂,有些甚至「字正腔圓」,或者還會說上幾句閩南語,令人印象深刻,也對其學習成果深感佩服。
這些國際青少年交換學生在臺灣的高中職校遊學一年,每三個月輪換新的接待家庭,其間地區扶輪社安排學生們到臺南、高雄、墾丁、阿里山、日月潭、太魯閣……等風景區遊覽,以及參觀臺北101大樓、故宮博物院等,有些接待家庭除了幫學生找中文家教,課餘也安排書法、中國結、太極拳課程,使他們全面了解臺灣的都會和鄉村、傳統和現代,足見參與其事者之用心良苦。
國際青少年交換學生融入此地生活,普遍認為臺灣山水美,人情味濃,而他們最喜歡臺灣的新曆年、舊曆年,以及外國少有的「夜市」。許多人都提到臺北101大樓跨年煙火秀、西門町萬頭鑽動的熱鬧、農曆年的紅包和年味,特別是五花八門的夜市小吃,既可口又便宜,令他們津津樂道,其中又以「珍珠奶茶」最受青睞。由小見大,如何將這些臺灣特色發揚光大,應是觀光主管部門及業者工作推展的重點吧!
不過,國際青少年交換學生也注意到,臺灣學校的上課方式,幾乎就是老師在台上講講講,學生在台下抄抄抄,接著則是考!考!考!其間發表、討論者少,臺灣學生實在很用功也很可憐。他們無法理解,臺灣學生如何受得了?怎麼應付得來?以上外國學生之見,怎不令推動教改多年的我們反思?
臺灣去到外國的交換學生,一年之後回來,必然眼界大開,身、心、靈也都成長許多,對家鄉自是更加「愛深責切」,卻又往往無力改變,怎不感慨萬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