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91776_m.jpg ﹝跨越種族、國籍、宗教、文化﹞

土耳其裔德國籍導演法提阿金(Fatih Akin)的《天堂邊緣》( The Edge of Heaven ),角逐二
○○八年「德國電影獎」,一共奪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劇本和最佳剪輯等四項大獎,成為最大的贏家。導演法提阿金是自覺性高的藝術家,他從自身出發,面對種族認同、祖國與移民地的關係,經過深刻思惟後,創作出如此讓人深省、動容的精彩電影。電影先運用倒敘法,再將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故事緊緊接合起來,而其中一再交錯的劇情,條理分明,每每帶給觀眾恍然大悟的驚喜而不斷回味,這充分顯示編導說故事的高超功力,感動了每一位觀眾,榮獲大獎確是實至名歸。

導演將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階級身分,分別安排在三個單親家庭的六個人身上:德國籍母女、德國籍土耳其裔父子和土耳其籍母女,亦即積極融入德國社會、在大學教德文的土耳其裔教授奈賈,已退休的父親阿里;生活無虞、一派天真的德國女大學生洛蝶,離婚的母親蘇珊娜;出賣皮肉以栽培女兒的土耳其裔母親葉塔,參加反抗組織、充滿理想的叛逆土耳其女大學生艾妲。「葉塔之死」、「洛蝶之死」兩起事件,導演透過棺材之進出飛機──一是運出國一是運回國的畫面來呈現,藉此串起這三個看似毫無交集的家庭,把他們巧妙地連繫在一起,也因此改變他們的命運。

喪夫之後來德國漢堡紅燈區討生活的葉塔,被土耳其族人釘上,不斷地找麻煩,被迫放棄賣淫,乃同意與退休的阿里同居。在大學任教的奈賈,感謝父親獨力扶養他長大,但對年邁的父親付錢包養葉塔的作為無法茍同,直到獲悉葉塔將辛苦錢寄回伊斯坦堡,供女兒艾妲求學,他對葉塔的觀感才有所改變。未久,心臟手術後出院的阿里求歡不成,惱羞成怒,失手打死葉塔,因此遭判刑入獄,兒子奈賈無法原諒殺人的父親,同時愧疚的奈賈為幫葉塔一了女兒艾妲完成大學學業的宿願,索性辭去教職回到祖國土耳其,在伊斯坦堡落腳,一邊經營德文書店,一邊設法找尋艾妲,想幫助葉塔的。殊不知激進的艾妲,因參加反政府運動被列入黑名單,為了逃避警方追緝,早已非法偷渡到漢堡,準備投靠母親。

誤以為母親在賣鞋賺錢的艾妲,遍尋不著母親行蹤,又與在德國的反抗組織鬧翻,流落街頭,幸獲單純又富愛心的德國女大學生洛蝶相助,二人之間滋生同志愛的情愫。與洛蝶同住的寡母蘇珊娜對於女兒收容非法移民,不表贊同,她和艾妲及洛蝶都爆發嚴重衝突。後來,艾妲遭臨檢逮捕,尋求政治庇護不成,打了一年官司而敗訴,遣返土耳其入監服刑。洛蝶不顧母親反對,執意飛至伊斯坦堡找到艾妲,設法營救,暫時成了奈賈的房客,未料陰錯陽差,洛蝶在街頭被無知的小孩用手槍打死。德國公民於伊斯坦堡遭槍擊致死,引起雙方官員關注。接獲噩耗,蘇珊娜傷心欲絕,來到伊斯坦堡探視艾妲,艾妲泣求原諒。蘇珊娜於女兒租屋處讀到生前日誌,了解女兒幫助艾妲的決心,於是她也決定完成女兒遺願──幫助繫獄的艾妲早日恢復自由。最後,艾妲果因蘇珊娜之奔走而提前出獄,蘇珊娜更將艾妲視同自己的另一個女兒。當艾妲出獄,到書店找代為看店的蘇珊娜,二人那跨越種族、國籍、宗教、文化的深情擁抱,令人感動得熱淚盈眶!

蘇珊娜拜訪女兒生前的房東奈賈,奈賈深表同情,讓蘇珊娜繼續在洛蝶房間住下。當時奈賈的父親阿里已服刑期滿,遭德國政府遣返土耳其,奈賈無法諒解父親失手殺死葉塔的行為,拒絕與之見面,阿里只好黯然回到黑海邊的家鄉養老。由於「洛蝶之死」,奈賈感受到母女之愛,復經喪女的蘇珊娜點醒,奈賈想起父親的愛,這才發現父子親情難以割捨,原來父母對子女的愛是超越一切的。於是他立即將書店委託蘇珊娜代管,連夜趕回家鄉,探視久違的老父。

從德國到土耳其,這是一段愛、寬容與諒解的旅程,中間還夾雜了種族、宗教、文化、政治等衝突。片末奈賈和蘇珊娜談到回教「宰羊節」關於亞伯拉罕獻祭的對話,無疑是《天堂邊緣》最重要的內涵語碼。聖經和可蘭經都記載了這段故事:阿拉為了檢驗亞伯拉罕的忠誠,要求他殺死自己的兒子,在祭壇前奉獻給真主;亞伯拉罕天人交戰,後來正要下手時,阿拉阻止了他,改以羊隻來獻祭。奈賈想起小時候,對這段故事感到非常害怕,曾問父親,是否也會把他殺了奉獻給阿拉?結果父親堅定告訴他:「為了保護你,我不惜與阿拉為敵!」就在那一瞬間,奈賈化解了心中所有的恨,原諒了父親,決定與父親團聚。他來到黑海海邊,等候出海釣魚的父親歸來。最後一幕,奈賈坐在海邊,望著輕撫沙灘的海浪,心境有如海般的遼闊,而天空多麼蔚藍,導演藉此告訴觀眾,一切的不如意都過去了,這兒正是「天堂邊緣」!

無論是奈賈和父親,或是喪母的艾妲和喪女的蘇珊娜,在歷經暴烈的人生風雨,亦即犧牲兩條寶貴的生命之後,他們懂得原諒彼此,原諒自己,都將開展嶄新的人生,亡者在天之靈應該為此感到欣慰吧!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天堂邊緣 法提阿金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