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91651_m.jpg ﹝ 故事性強,重視心理分析與描寫 ﹞

(一)窺見內心的奧秘

喜歡閲讀小説的讀者,必定知道以德文寫作的奧地利作家褚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其小説〈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名聞遐邇,深受各國讀者喜愛,幾乎讓大家忽略了,其實他是個多產作家,而且撰寫的文類頗多,包括詩、小說、戲劇、文論、傳記等,其中以傳記和中短篇小說最為著稱,小說又與俄國契訶夫(Anton Pavlovich Chekhov)、法國莫里亞克(F. Mauriac)齊名。

俄國作家高爾基(Maksim Gorkiy)在寫給褚威格的信上說:「您小說中的人物之所以能打動人,是因為您使他們比我耳聞目睹的那些活人更加高尚,更有人性。這一點特別重要,並再次使我相信,藝術完全有理由高於現實。」國內作家羅蘭亦推崇褚威格的小說,結構嚴謹,文字優美,節奏生動,主題鮮明,而且內涵豐富,讓人讀來感到無上的愉悅與滿足。綜觀之,褚威格受佛洛伊德深層心理學的影響,其小說人物的心理分析與人性描寫,深刻精采,讓讀者窺見人類內心的奧秘,堪稱褚威格小說的最大特色。

(二)極端的渴求與悵惘

如〈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小說中美麗的女主角,以極端形式表現出對情感的極端渴求,十七、八歲就毫無條件地獻身於自小仰慕的風流作家,懷孕了,她無怨無悔地生養孩子,為了生活,委身為他人情婦,成為交際花亦在所不惜。後來與作家有機會又度過一宵,作家竟然跟以前一樣,完全不記得她,此後兩人又各自過著自己的生活,但她心中無絲毫恨意。小說的結局是,女方沒有男人供養,兒子因病無醫而死,女子在臨死前才給作家寫了這一封說明一切的信,沒有留下姓名地址,作家依然記不起這陌生女子是誰?之前,已身為人母的女子與作家重逢,褚威格如此描寫,「在重溫幸福的快樂中,我又感覺到你獨特的兩面性,精神方面的熱情和肉慾的感性混而為一。……內心深處有如最強烈的火山爆發,以燦爛的光輝迎向我
──繼而熄滅在無止境的忘我中。於是連我也忘了自己。」充分呈現癡迷的女主角內心,對於作家之愛的渴望與忘情。

再以〈一個女人的二十四小時〉為例,孀居的中年婦人在賭城蒙地卡羅,看到一個俊美的年輕人沉迷於狂熱的賭局中,打算千金散盡之後離開人世。婦人眼見這個年輕賭徒就要縱身懸崖,動了惻隱之心,既獻身又出錢,意圖解救年輕賭徒,二人之間譜出一頁迷離與誘惑的詩篇。豈料年輕賭徒中毒太深,難以自拔,令婦人大失所望。結果,這來自顯赫家族的年輕人終究在賭城飲彈自盡,帶給讀者無限悵惘。關於賭徒中彩那一刻的心理,作者運用「雙手」來描寫,「有的活像野獸長著毛茸茸彎曲的手指,像蜘蛛似地把錢牢牢抓住,有的神經質地顫抖不已,長著血色全無的指甲,幾乎不敢去拿錢,有的高貴,有的卑下,有的殘暴,有的羞怯,有的足智多謀,有的似乎木木訥訥
──但是它們各自都顯得與眾不同,因為每雙手都表現出一個獨特的人生」。此外,中年婦人認為自己將耽迷於賭博的年輕人拯救出來,關於她心情的快樂,褚威格寫道,「這可怕的,難以理解的事情,突然之間對我來說,有了意義。想到這個嬌嫩、俊美的年輕人如今歡快而恬靜地躺在這裡,宛如一朵鮮花,倘若沒有我的獻身,定會摔成碎片,鮮血淋漓」,讀之莫不印象深刻。

又如〈熱望的秘密〉,十來歲的小男孩和母親到外地度假,小男孩遇見一位忘年之交
──
男爵,很高興結識新朋友,可是這個男爵接近小男孩乃別有企圖,因為他垂涎小男孩母親的美色。當母親和男爵愈走愈近,小男孩有所警覺,緊黏不放,一再破壞大人的「好事」,令母親和男爵懊惱萬分,作者如此描寫母親的心虛,「她怕見到這對銳利的目光。自從她知道,孩子睜大了眼睛在觀察,對她說一些她不想知道也不想聽的事,好像她的良心變做這個孩子,正在警告她,正嘲諷的在看她。這使她害怕驚慌」,將母子間這種微妙的心理轉變呈現出來。

(三)偏執狂傾向

無可諱言,褚威格的小說故事性強,情節曲折,節奏緊湊,重視人物的心理分析與描寫,可謂「精采絕倫」,故其作品十分好看,的確深具吸引力。不過,褚威格小說中的主角,往往具有「偏執狂」傾向,處事每每不可思議,是以其小說之敘事,難以使嚴苛的讀者心服口服。以前述最廣為流傳的〈一位陌生女子的來信〉為例,其藝術表現與主題內容都有值得商榷之處,小說的故事內容浪漫,固然容易引起一般讀者共鳴,許多人認為這是在歌頌至死不渝的愛情之堅貞,也是一首悽婉動人的讚歌。然而,女主角的偏執、癡情、苦戀,教人心痛不已,相對於男主角的負心、浪蕩、不在乎,著實讓人難以理解,這就是千古不易的真愛嗎?所以,在西洋文學史中,褚威格終究未能進入偉大小說家之林,的確不是沒有道理。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褚威格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