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63bfff9-61fb-4c96-893a-c8be68942ce5.jpg [陳五福醫師]

(一)創造人生價值

愛因斯坦說:「能為自己以外的人活,是一種福分,也是做人的基本條件。」這和中國傳統所謂「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是相同的理念。擁有這樣人生觀而且終身力行實踐的人,即使離開了人世,依然會活在大家的心中,甚至比在世時產生更深遠的影響力,而史懷哲與陳五福正是這樣的人物。

(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史懷哲醫師  

被喻為「智仁勇完人」的仁醫史懷哲(1875-1965)出生於德國,是牧師之子,接受完整教育之後,他發下宏願:「三十歲以前,我要為研究科學和藝術而活;三十歲以後,我要獻身直接為人群服務。」他在二十九歲時,看到法文《醫療傳道雜誌》的報導,獲知非洲大陸大多數人處在無知、落後、沒有醫生、藥品之中,自生自滅,他當下就辭去神學講師和牧師的工作,以七年的時間讀完醫學課程,然後遠赴法屬赤道非洲(即獨立後之「加彭共和國」)懸壺濟世,把一生中後來的五十三年光陰完全奉獻給非洲。

擁有哲學、神學、醫學、音 樂四個 博士學位的史懷哲,原本憑藉其中任何一項才能,都足以在文明的歐洲,逍遙自在地過一輩子;只要他想在這四個領域謀求發展,也都必然會有輝煌的成就。結果他獨排眾議,毅然拋棄這一切,離鄉背井,進入非洲叢林,心甘情願地為當地的土著服務,一直到八十四高齡,他仍然留在蘭巴倫工作。

史懷哲的行誼成了二十世紀愛心的象徵,一九五二年,他榮獲諾貝爾和平獎,可謂實至名歸。史懷哲在《少年回憶錄》寫道:「有時我們心裡的火燄幾乎要熄滅了,所幸由於對他人的某種體驗而得以重新點燃。我們應該感謝並銘記那些對於點燃自己內部火燄的人和事……。」其一言一行,即不時地點燃我們心中將熄的火燄;而且史懷哲的一生也深深影響了遠在地球另一頭的陳五福醫師。

(三)羅東仁醫陳五福先生 

陳五福博士(1918-1997)出生於宜蘭羅東,開設「五福眼科醫院」,是臺灣本土孕育的人道主義者、著名的仁醫、視障同胞的好友。他在一九五九年與夫人陳連年攜手創辦「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前身為「慕光盲人習藝所」),畢生奉獻家財,致力視障盲生的教育與福利,無怨無悔,臨終時仍叮嚀家人要繼續照顧盲胞。 陳五福 醫師認為,人應該互相提攜幫助,既然社會上無可避免存在著貧窮和不幸,當自己能力所及,在別人跌倒或遭遇困難之時,扶持一把,也許對方就因為你的扶持而免於跌入深谷或絕望的泥淖中,越陷越深,以致失去重新站起來的機會,這該是一個人做得到的本分。

他的人生哲學是,人人應有回饋之心,因為人不是單獨冒出來的,每一個人的成長、茁壯,其間取諸於社會者實在不少,我們理應飲水思源,不該忘恩、忘本。而所謂「幸福」,其實就是心安理得地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幸福不是摸得到看得見的東西,而是生活中實際體會出來的過程。

由於陳五福的專業是眼科,當他發現醫學技術的局限,眼睜睜看著許多人即將永久失明,陷入黑暗的深淵,他痛心之餘,想著:「我是不是能為他們做一點什麼?」於是他取得妻子的同意,以長期的犧牲、耐心、毅力和永無止境的堅持,創辦了「慕光盲人習藝所」,幫助先天失明或日久延醫失效無法恢復視力的青年,重建其身心,使他們獲得獨立謀生的技能,進而重新投入社會。一至二年的學習期間,盲生一律住校,除日常生活用品自備外,其他費用全免。如今從「慕光」畢業的學生早已超過五百人了,他們日後的人生由這裡再度出發,獲得了莫大的助益。

創辦「慕光盲人習藝所」不久, 陳五福 醫師讀到雜誌上推介非洲叢林醫生史懷哲的文章,深深為追求「和平」、「人道」、「公義」的史懷哲所感動,於是他鼓起勇氣,用臺北高校時代及臺北帝大醫學院以來勤習的德文,寫信給 史懷哲老 先生,並寄了幾張「慕光」落成和盲生活動的照片,沒想到史懷哲親筆給他回信,對他斥鉅資從事社會服務工作,鼓勵有加,二人開始魚雁往返,建立了一段極難得的友誼,這是陳五福與史懷哲美妙的人生交會。即使史懷哲辭世之後, 陳五福 醫師依然與遠在法國的史懷哲紀念館保持聯繫,還在臺灣結合有志一同之士,成立「史懷哲之友會」,繼續發揮史懷哲無私、助人的偉大精神。

(四)實踐善德義行  

陳五福醫師默默行善,很早便把實踐善德義行當作生活應盡的責任、醫生的天職,每次在病患中發現處境特別值得關心的,他就主動減價優待,或者只收成本,甚至免費治療。因為他伸以援手而度過困境的病患,不勝枚舉。

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陳五福醫師早年出去「往診」(看病)是騎腳踏車的,那時他才三十出頭,羅東也還只是三萬人左右的小鎮。他除了騎腳踏車在街上往診,連住在寒溪那偏遠地方的泰雅族原住民,有人來請他看病,他從不推辭;但那樣的往診,在體力和時間上的耗費極大,比如要越過乾涸的、滿是大大小小石頭的河床,必須把單車扛上扛下,而且還帶著診療包,其耗時耗力不難想像。像這樣一趟來回,大半天就報銷了。一個開業醫師,若待在診所,一個早上下來,可以看許多位病人,收入自然也可以增加許多倍。然而他總不回絕病家的求診,他對貧窮的病人、原住民、外國人、外省人、本省人向來一視同仁,沒有差別待遇,在他心目中只有「人」,沒有種族、膚色之別,他是身體力行的人道主義者。

凡是去過「五福眼科醫院」的人,莫不異口同聲,稱讚陳五福醫師醫術高明,待人親切、週到,簡直是現代的「聖人」,難怪羅東鎮幾乎沒有人不知其大名。有人尊稱他是「臺灣的史懷哲」,陳五福醫師謙虛的表示:「不,史懷哲是獨一無二的,我是史懷哲在臺灣的一個朋友。」

(五)噶瑪蘭之光  

效法史懷哲精神的陳五福,如果只是安分地做一名眼科醫生,必然是一個事業成功、受人尊敬的醫生,但他深具宗教家的使命感,促使他投入了一般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社會服務工作。其〈新年禱詞〉有云:「待人不該有虛假、處事上要有原則,不能隨便茍同。禁絕事後令人後悔的生活享受。不願為強大者錦上添花,不應嫉妒別人的成就本事。不輕易發怒,不過分憂慮,生活態度理當樂觀積極。」陳五福醫師一生奉行不渝,確是噶瑪蘭之光,臺灣難得一見的一注清流。

跟史懷哲一樣,陳五福醫師永遠活在大家的心中,相信在這價值混淆、功利瀰漫、人情日益澆薄的社會,許多人心中將熄的火燄,也因為史懷哲和陳五福醫師的行誼而重又點燃,照亮了前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史懷哲 陳五福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