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82324_m.jpg ﹝ 封面很特別 ﹞

277782319_m.jpg ﹝ 書名頁 ﹞

印象中,林夕(1961-)是音樂人,以填詞聞名於兩岸三地,然其散文亦大有可觀。林夕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翻譯,曾任香港大學中文系助教、報刊編輯、亞洲電視節目創作主任、音樂工廠總經理及商業電台廣告部創作總監。其對事物觀察入微,對城市觸覺敏銳,填詞速度快、產量多,暢銷名作包括〈心動〉、〈紅豆〉、〈開到荼蘼〉……等,榮獲香港樂壇最高的終身榮譽大獎「金針獎」。

楊牧把現代散文分為小品、記述、寓言、抒情、議論、說理、雜文等七類。林夕散文集《原來你非不快樂∕只有你一人未發覺》(台北市:遠流,2010年),有記述、有議論,也說理而近於雜文,因作者出身中文系,為文進出於傳統與現代,兼具知性與感性。此書共八章,由章名「聽心跳  放下  靜如禪」、「湧湧聲浪撞睡蓮  拈花帶笑  靜默無言」、「住客請記得  總有某天租約將滿」等,不難看出「填詞」之色彩以及行文之風格。

此書內容頗雜,談社會現象、時事名人,也談人生苦樂與道、佛之道,其中談人生的篇章,舉重若輕,最為令人欣賞。

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經歷程,如不能看透、接受、放下,猶然力行儒家思想,凡事全力以赴,堅強以對,作者認為此乃「偏執」,謂「有所熱愛,本來是莫大的幸福。但熱愛變酷愛,就成了偏執」、「快樂不可能從外境追求,因為現實挫敗難免,只能往自己內在的心修練,才能無敵無懼於外在遭遇。不用找,不要追」,是以要學佛家的「破執」,謂「要滅苦,先破執,不固執於追求,不以堅強為手段擁有為目標,心才能沒有牽掛,沒有負擔故無重,才能自由自在。所謂心事,不過是不如己意,那就是我執,執著於自己描畫的理想,一有落差,即生煩惱」;且面對現實、失敗,得學懂接受,放下,再來,或改變人生觀,轉移追求目標,「不給我的我不要,不是我的我不愛」,畢竟,沒有柔性放下的手勢,何來自在的覺悟?並佐以老子「無用之用」,說,我們做了別人的鯨魚,得到世上體積最大的哺乳類動物這桂冠,先別沾沾自喜,永遠有人等你浮上水面呼吸,你這才明白無用之大用。換言之,把生活放大看,絲毫畢現,遺憾自然無所遁形。把自己放得太大,得失心也自然重若泰山,把快樂放得太大,自然會擔心快樂短暫,還怎麼能快樂起來,而這正是快樂本身的悲劇本質。

作者質疑孔子「未知生,焉知死」之說,認為應是「未知死,焉知生」,人不該諱談死亡,要讀教導生與死的西藏《生死書》,預早瞭解死亡;同時提到莊子的豁達,說莊子的妻子死後,這位中國一代哲人打鼓唱歌,對好奇的人解釋,其妻從大自然而來,今回歸自然,自是可喜可賀,何哀傷之有?

綜觀之,作者的人生觀乃為「避儒親佛而近道」,深諳退一步則海闊天空之理,他最欣賞蘇軾,尤其是其〈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喜以「也無風雨也無晴」 七字來因應無常變化的處境,作者有感而發:「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原來我非不快樂,只我一人未發覺。獨恨當時已下山。」點出了書名及副題的由來。

此外,此書之文學藝術表現,如作者之善譬與修辭之美,皆值得再三玩味。試看作者將快樂喻為空氣,謂「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快樂本由心決定,一如空氣存在,用力呼吸才會發覺,但用力呼吸到喘息,便生了害怕失去之心,執著於快樂,便不快樂」;林夕也把遺書喻為煙火,「一言一字都是在生命的火柴末端燃燒到最後,爆出來的煙火特別燦爛精采」;再如其修辭喜用排比或對比,如「我們總忘了有時懶一點更好,蠢一點更快樂,知少一點心境更澄明」、「少鹽多醋,少食多餐,直至真的讓舌頭返璞歸真,終於找回一磚豆腐的清香,一碗白粥的餘甘」、「老,是窩心的,化,是寒心的」。諸如此類,在在提高此書的文學性、藝術性、可看性與趣味性,莫不令人印象深刻。

取得知識易,化為智慧則難,林夕《原來你非不快樂∕只有你一人未發覺》能珍惜傳統,從傳統中追求創新,以新穎的手法傳達人生智慧與雋永哲理,在這功利當道、物慾橫流的現代社會,猶如暮鼓晨鐘,足以發人深省,啟迪人生,當為此書可貴及其深具價值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桑 的頭像
    喬桑

    喬桑の文藝錄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