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水夕照﹞
高中國文教科書必選之經典古文蘇軾〈前赤壁賦〉,為蘇軾謫居黃州,與友人泛舟夜遊赤壁,有感於萬物盛衰消長之理而作,文中作者有謂:「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其中「曾」字音義為何?各種版本注釋每每從缺或語焉不詳,令學生無所適從。
「曾」是破音字,有「ㄗㄥ」、「ㄘㄥˊ」二讀音,音義臚列如下:
一、ㄗㄥ:
1、意指與自己隔兩代的親屬。《爾雅‧釋親》:「父為考,母為妣。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母。……子之子為孫,孫之子為曾孫,曾孫之子為玄孫……。」注:「曾,猶重也。」是以祖父之父曰「曾祖」,孫子之子曰「曾孫」。
2、意為「高」。如《淮南子‧覽冥訓》:「還至其曾,逝萬仞之上。」注:「曾,猶高也。」
3、通「增」。如《孟子‧告子下》:「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語氣詞、副詞,乃、豈、則、竟也。《說文》:「曾,詞之舒也。」段注:「曾之言,乃也。」如《論語‧八佾》:「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表示出乎意料,譯為「竟然」。
5、姓。如曾參、曾鞏、曾國藩。
二、ㄘㄥˊ:
1、嘗、曾經。如元稹〈離思詩〉:「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示過去有過某種行為或情況,主要做副詞用。
2、重疊,通「層」。《說文通訓定聲》:「曾,假借為層。」
3、幽深。如陸機〈招隱詩〉:「哀音附靈波,頹響赴曾曲。」
綜合上述,〈前赤壁賦〉「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之「曾」字,「曾不」連用,應讀「 ㄗㄥ」,意為「乃」,是副詞,有加強否定語氣之作用,不必非得逐字翻譯出來,此五句可譯為:「因為如果從變的角度來看,那麼天地萬物無時無刻不正在變化;從不變的觀點來看,那麼萬物和我都是無窮無盡、永恆不變的啊!如此說來,又有什麼好羨慕的呢?」如此,語法通暢,語義無誤,未知 諸 君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