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後七點零七分》的冷面殺手亞蘭.德倫]
‧《午後七點零七分》(1967年)於半個世紀後觀賞,流暢的運鏡與簡約的美感,依然引人入勝;劇情則峰迴路轉,緊扣心弦。悲劇英雄亞蘭.德倫的冷面殺手形象,令人印象深刻。
‧蕭洛霍夫《靜靜的頓河》卷四的結尾,騎著馬的哥薩克們回到頓河,作家寫道:「荒野的上空,銀河像一條哥薩克的鏤花帶子一般,美麗地橫繋在天空。」這是多麼詩意的筆調啊!
‧歷史可以原諒但不能遺忘,政府要落實公平正義,族群應相互尊重,和諧相處,認同大家一起生活的這塊土地,這才是228和平紀念日的真諦。對於挑起族群衝突的政客,理當予以譴責、唾棄。
‧品嚐飯後甜點巧克力冰淇淋時,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如此形容其美味:「就像一首短小、輕盈的應景詩,其中凝聚著作者的全部才智。」其文字的確值得一再品賞。
‧紀念228的方式之一:重看侯孝賢《悲情城市》。《悲情城市》敘述228前後,瀰漫臺灣的悲情氛圍,1989年榮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上映後引起各種討論,也讓這部電影成為解嚴後社會苦悶心情的破口。
‧試問,臉書po文超過3行或是100字,又未搭配圖片,會看嗎?
‧為什麼一談到美食,鄉民總是說,現在已經失去原有的水準了,或是自己巷口那家比較好吃呢?
‧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的女傭弗朗索瓦絲廚藝高明,擅長烤雞,作者寫道:「這種美味更顯出我對她品性的特殊感受中的溫柔甜潤的一面。她能把雞肉烤得那樣鮮嫩。雞肉的香味於是在我的心目中成為她的一種美德所散發的芬芳。」普魯斯特之文采,由此可見一般。
‧月色特別皎潔清亮的夜晚,想起蘇軾〈記承天寺夜遊〉。彼時東坡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沒想到,張懷民亦未寢,二人就在寺院中庭一起賞月了。閒適若此,怎不令人悠然神往!
‧J.D.沙林傑《麥田捕手》(THE CATCHER IN THE RYE)裡那位憤世嫉俗的苦悶少年霍登,其不屈服的個性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他的室友史曲萊特跟自己暗戀已久的鄰居珍妮約會,霍登心中已經很不是滋味,史曲萊特在事後偏又一再吹噓兩人在車內溫存的細節,霍登聽了忍無可忍,終於和史曲萊特大幹一架,然而史曲萊特是學校籃球隊中鋒,霍登當然不是對手,結果被打得很慘,但他依然不低聲下氣求饒。史曲萊特有些不忍,才放了他,他立即用最狠毒的字眼反擊,於是他很快又被打倒在地,鼻血流得滿地都是,可照樣不住口,弄得史曲萊特也有些憂慮起來,只好自己離開了事。這樣的小說人物可以稱之為不朽了。
‧一般而言,強調某些事物就表示對此有所欠缺。精神標語即是,座右銘亦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