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出言反覆無常,令人不安,宛如天天坐雲霄飛車和海盜船,實在受不了。所謂「君無戲言」,不是嗎?
‧專家說:自拍是一種自戀現象,只有透過沉醉在自我的世界裡,才會對現實感到滿足。同意否?
‧美國總統川普上臺,出言反覆無常,令人不安,宛如天天坐雲霄飛車和海盜船,實在受不了。所謂「君無戲言」,不是嗎?
‧專家說:自拍是一種自戀現象,只有透過沉醉在自我的世界裡,才會對現實感到滿足。同意否?
‧回顧中學時代,那是何其蒼白的歲月。全校清一色是男學生,厲行髮禁及服儀檢查,一律三分平頭、大盤帽、卡其軍訓制服。校園生活乏善可陳,升降旗、打掃、上課之外,除了考試只有考試(包括小考、月考、期考、抽考、競試,還有每周四五六早自習的周考),以及寒暑假強迫參加的輔導課,更沒有社團、校慶、畢業旅行等課外活動,面對著沉重的升留級壓力和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後來,依據以上經驗,寫了短篇小說在報紙副刊發表。如今,萬惡的聯考廢除了,可是考生有比較輕鬆嗎?幸好中學時代結交到一輩子的朋友,差堪告慰。
‧清代揚州八怪之一,詩、書、畫三絕的鄭板橋,獨樹一幟,喜題「難得糊塗」四字,曰:「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放一著,退一步,當下心安,非圖後來福報也。」意謂:在人生的道路上,不要一味去爭,要學會放下,有時無妨糊塗,這讓人得到平和、輕鬆、坦蕩、悠然與自在,此即其為人處世之道也。
‧形、音、義相近而用法不同的常見字,尤其是「形聲字」,最容易令人混淆不清,如「獲」與「穫」即是。獲,音ㄏㄨㄛˋ,通常當動詞,獵所得也,如「獲得」、「獵獲」,引申為「緝獲」、「獲罪」。穫,讀ㄏㄨㄛˋ,亦多當動詞,指收割農作物,如「刈穫」、「收穫」;若當名詞,則指農產之收成,如「一歲三穫」。顯而易見,「獲」與「穫」二字,音同形似義近,然其用法有別。後因「收穫」的引申義也有「獲得」之意,致使許多人把「收穫」誤為「收獲」。其實在使用「獲」與「穫」二字時,可由部首來判斷。「獲」歸犬部,「穫」屬禾部,禾者,穀類植物之通稱,農夫不是要到田裏去「收」割穀物嗎?故曰「收穫」;若言「收獲」則顯然不通。凡「收」字底下必用「穫」,把握此一原則,自然就「獲」「穫」井然了。
‧物價飛漲,報載臺北市大安區甜點名店,一個蛋黃酥居然要價160元。天啊!這是什麼時代?
‧「我在這裡非常負責任地跟大家報告,我完全不知情!」這樣耍賴的渣男式修辭,造成意外的諷刺效果,應該會被列為2024年臺灣政壇的經典金句吧?!
‧閱讀,是向作家致敬的最佳儀式。大河小說「忤、逆、叛三部曲」作家林剪雲(1956-),剛考完高中聯考的那年暑假,完成了生平第一篇小說,投稿中華副刊,蔡文甫主編查證之後寬容採用見報,可謂「慧眼識英雌」,成就臺灣文壇一段佳話。
‧多年前膾炙人口的電視連續劇《阿信》捲土重來,又在緯來日本台重播了。經典就是經典,百看不厭。記得當年文經版小說原著中文本,還是鍾肇政先生翻譯的呢!
‧日本寫實主義小說家尾崎紅葉(1868-1903)《金色夜叉》,自1897年起於《讀賣新聞》連載,大受歡迎,包括前篇、中篇、後篇、續篇、再續、三續,直至1903年作者因病辭世,《金色夜叉》成了未完的遺作。此一明治時代高利貸業者的愛情小說,敘事結構引入入勝,心理描寫細膩深刻,令讀者欲罷而不能,在今日可歸類為「直木賞」的大眾小說。
‧橫光利一(1898-1947)與川端康成同為新感覺派雙璧,被日本文學界公認為「新感覺派的心臟和靈魂」,對日本現代文學的發展,深具影響性。橫光利一創作不只採用了不同於自然主義的文學寫作技巧,亦思考象徵手法的藝術性,其短篇小說〈春天乘著馬車來〉與〈花園的思考〉皆敘寫丈夫長期照顧病妻,一起逼視死亡。横光利一以第一任妻子小島君子從確診肺結核臥床養病開始,直到去世為止的親身經歷做為題材,作品帶有濃厚的自傳色彩。由以家為場景的〈春天乘著馬車來〉和以醫院為背景的〈花園的思考〉二篇私小說,可以看到夫妻一起對抗病魔的過程、丈夫與病妻的心境變化、感人的夫妻之情,以及關於死生對立的思考。〈春天乘著馬車來〉與〈花園的思考〉結合了自然流露的真摯情感、傳統的審美意識與新感覺派表現手法,使作品充滿藝術魅力與文學價值,可以說歷久而不衰,不愧為橫光利一之文學代表作,值得讀者再三咀嚼回味。
‧閱讀夏目漱石《虞美人草》、谷崎潤一郎《細雪》、川端康成《古都》、三島由紀夫《金閣寺》和井上靖《淀君日記》等小說名著之後,再遊京都,感受自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