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5978_1052678448089694_5355559741704111932_n.jpg

 ﹝九份﹞

「文化」與「文明」是生活常用詞,二者只有一字之差,大家卻往往混淆不清。若進一步問,「文化」與「文明」如何區分?有無高下之別?一般人則常會越說越糊塗。

其實,文化與文明的關係密不可分。文化,乃「人文化成」的縮寫,語出《易經‧賁卦彖辭》:「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自然現象,而自然現象經過人的認識、點化、改造、重組,就是「人文」。初步的人文活動,如同天文經觀察、認識、了解而被照明一般,逐漸形成種種知識,來為人生服務,此即前述「文明以止」之意。世界各民族因先天環境不同,呈現各具特色的生活方式,即為「文化」,此「文化」包括語言文字、思想意識、法規制度、風俗習慣……等。是以各國在食、衣、住、行、育、樂方面皆擁有獨特文化,風格不同,亦無所謂優劣高下。

所謂「民以食為天」,「飲食」最能凸顯各國各地文化之不同,如法國菜、義大利菜、希臘菜、日本料理、韓國菜、泰國菜、中國菜……等,風味各有千秋,無不順應當地環境條件而形成,即連中國菜,也以各地生活方式的不同,分成北平菜、江浙菜、湘菜、粵菜、福州菜、臺灣料理……等,不勝枚舉,口味固然有所不同,卻難以判其優劣。總之,文化乃是人類生活的方式,或人類活動的總合。而上自國家、民族,下至機關、學校、公司行號,乃至於家庭,又莫不具有其文化特色。

至於「文明」,本謂人類步入開化,則世界將有「文」章而光「明」也。如今「文明」一詞通用為名詞,「文」指人類文化,「明」指人類文化的高度發達,例如懂得熟食、穿衣保暖和重視禮儀等,都是文明的表徵。人類進化之歷程,乃由野蠻入於文明,當野蠻之時,人類並非沒有文化,只是有文化而不「明」罷了,也可以說,文明實奠基於文化。故「文明」之義,指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脫離野蠻文化而進入禮儀規範的生活。西方「文明」一字為「Civilization」,即「已開化」、「已有教化」之義,如世界文明史上,四個最早發展文明的國家,號稱「四大文明古國」,即中國、印度、巴比倫和埃及。至於現代,則普遍稱歐美工業先進已開發國家為科技文明大國。

人類文明的表現,包括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前者指人類對客觀世界的開發與經營,開物成務,滿足人類對物質方面的需求,而科技發達帶來更多的便利,即為最顯著的例子。後者指人類主觀心靈的操持與寄託,誠意正心,立己立人,以達成人類社會的和平安樂,凡道德與宗教即致力於此。以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猶如人類文明的雙翼,應二者並重,以期相輔相成。

綜觀之,「文化」與「文明」關係密切而有別,比如「電影」是現代文明的產物,但世界各國所拍攝的電影必然展現獨特又多元的文化特色。無論如何,文化或有強勢、弱勢,唯無高下之分,在全球化、國際村的新時代,我們既要維護自己的文化,也要尊重其他國家民族的文化;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科學日益昌明,我們在享受物質文明之外,勿只知營利賺錢,也應時時不忘充實生活的內涵,不斷提升精神文明,做一個真正現代、有教養的文明人。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文化 文明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