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93980_m.jpg ﹝ 廣州街亭仔腳 ﹞

台北市萬華剝皮寮老街歷經多年,終於大致整修完成,對外開放。周末雖然寒流來襲,還是前去走走,一探究竟。

先到龍山寺對面小巷子內買萬華元祖胡椒餅,雖說一個45元,比其他地方賣的都貴,但顧客依然超多,依然得「掛號拿牌」,等候取餅,接著到元祖胡椒餅隔壁吃大腸麵線,這樣的午餐就讓人心滿意足了。

剝皮寮老街離龍山寺不遠,位於老松國小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老街北側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街屋則緊臨廣州街。

277793982_m.jpg ﹝ 立面巴洛克風 ﹞

277793985_m.jpg ﹝ 遊客不少 ﹞

277793987_m.jpg ﹝ 雕剪人像 ﹞

剝皮寮歷史悠久,清代艋舺營駐紮於此,是昔日艋舺通往古亭、文山的衢道。以前台北盆地東南一帶的物產,運往艋舺都須路經剝皮寮,因而造就了此地的繁榮。

清朝嘉慶時代,此地名為「福皮藔」,道光中期至清末,稱「福地藔街」,日據時代則稱「北皮藔街」。「剝皮寮」一詞,是台灣光復後才出現的俗稱,沿用至今。至於何以稱「剝皮寮」?眾說不一,有謂因清代淡水河上游砍伐的樹木,以及由福建福州進口的杉材,運抵艋舺,皆在此地進行剝皮,故稱「剝皮寮」;亦有人認為,「剝皮」是剝獸皮,因昔日此地有宰殺動物製造皮革的產業。又,學者考證指出,「剝皮」與「北皮」台語同音,應是前者衍生而來。總之,以上各成一說,沒有定論。

依影片介紹,日治時期由於老街狹窄,路面寬僅 三公尺 ,不敷時代需求,日本殖民政府乃實施新都市計畫,於老街南側開闢廣州街,歷史悠久的老街退而成為新街後巷。俟新路落成,老街南側房子紛紛將房屋立面改向廣州街,因此目前廣州街上,可看到一整排日治時期流行的巴洛克風格建築。

老街店面轉向廣州街,使剝皮寮老街原本兩兩相對的店面,變成前後相對,形成「半邊街」。而臨廣州街的部份房子,將內部空間分隔為前後二個店面,中間以天井相通,變成「兩店面」的特殊建築景觀。由於新街取代了舊街,因此面向廣州街的房子多為新樓,老街房子卻因位處後巷,繁華不再,較少改建,於是保存了較多清代民宅的建築元素,加以剝皮寮老街於日治後期被劃入老松國小預定地,光復後,此一都市計劃仍被沿用,導致老街房屋長期不得改建。

迨1988年,台北市政府進行剝皮寮土地徵收,1999年開始淨空剝皮寮,屋主搬離舊居。當時,深具遠見的萬華地方文史工作者積極呼籲政府保存剝皮寮老街,勿拆除舊屋,闢為校地。屢經折衝,台北市政府終於順應時代潮流及民意,轉而推動剝皮寮古街歷史風貌維護計劃,展開老街保存修復工程,並在此地設立「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

277793998_m.jpg ﹝ 鄉土教育中心 ﹞

277793995_m.jpg ﹝ 圓拱廊 ﹞

277794000_m.jpg ﹝ 鄰近老松國小一隅 ﹞

回顧歷史,剝皮寮老街之得以保存,也可說是幸運使然。因為政府辦事效率低落,一拖再拖,倘若行動迅速,於民國60年代就徵收土地,發放補償金,進行拆除工作,改建為老松國小校舍,則剝皮寮老街早就化為烏有了。在歷史的「無心插柳」下,剝皮寮老街有幸保存完整,成為台北市碩果僅存的歷史老街。

如今,剝皮寮老街由台北市政府規劃整修,對外開放,重現歷史風華,而老松國小旁也有了一座「台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可供學童參觀學習,堪稱地方與學校「雙贏」的美好結果。

277793989_m.jpg ﹝ 壁畫 ﹞

277793993_m.jpg ﹝ 宗教展覽 ﹞

277793991_m.jpg ﹝ 福祿壽 ﹞

平心而論,剝皮寮老街未若大溪老街之繁複華麗,也不如三峽老街的規模與完整,且因老街損毀嚴重,在修復過程中,無法完全依原來的材料與式樣去整修,因此,現代空間配置概念、現代造型設計、現代建築材料運用,諸如鋼樑鋼柱、不鏽鋼鋼管、壓克力板……等,大量出現在老街的各個角落,讓人感覺太新穎,古意不足,這似是不得已的作法。

這天,白天氣溫只有攝氏13度左右,但除了台北人,來自外地的國內外觀光客不少,可見宣傳工作相當成功。唯從長遠看,老街除了歷史人物、昔日生活實物、圖像、老照片等靜態展示外,宜多元規劃舉辦認識鄉土文化活動,繼續充實老街展覽內涵,使古蹟能夠真正活化再利用,吸引更多民眾前來,以免淪為「影城」般的空洞及虛有其表,這應是主事者未來的一大挑戰吧!

277794003_m.jpg ﹝昔日三輪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萬華區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