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91898_m.jpg ﹝ 李雙澤於淡水 ﹞

李雙澤(1949-1977),父為菲律賓華僑,小學時隨母來台,先後就讀古亭國小、大同初中、師大附中。1968年入淡江文理學院數學系之後,卻想轉往建築系發展,幾乎選修了建築系所有與藝術相關的課程,雖未能轉系成功,此則奠定李雙澤日後深耕藝文的基礎。

1972年,李雙澤在當時人文薈萃的台北哥倫比亞大使館咖啡廳打工,結識胡德夫楊弦韓正皓吳楚楚等音樂人。此時,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地位險峻,而青年學子口中哼唱的仍是西洋歌曲,對自己語言的歌謠興趣缺缺。對歷史文化與族群自覺一向敏銳的李雙澤,有感於此,乃立志要「唱我們自己的歌」。

1974年,李雙澤於台北美國新聞處舉辦生平第一次個人畫展,並任職於淡江出版部《明日世界》雜誌社美編組。1975年,淡江數學系肄業的李雙澤,出國遊歷學畫,周遊西班牙、英國、法國、德國與美國等,看遍社會的不公不義與種族歧視,李雙澤開始用文字表達自己的看法。1976年12月3日 ,淡江文理學院在校內舉辦「西洋民謠演唱會」,表演者胡德夫因傷未能出席,改由身為友人的李雙澤代打,上場時他拿著一瓶可口可樂,大聲問台下:「我從菲律賓到台灣到美國到西班牙,全世界年輕人喝的都是可口可樂,唱的都是英文歌,請問我們自己的歌在哪裡?」接著,他彈著吉他,開始演唱《補破網》等國台語民謠,此舉引起台下一片嘩然。隔天,台灣藝文界便掀起「中國現代民歌」論戰,在此後幾期的《淡江周刊》上熱烈討論,史稱「淡江事件」。

1977年9月10日,李雙澤在淡水興化店海邊因拯救溺水的外國朋友而不幸淹死,得年二十八歲。週年祭之日,友人為他出版了作品集《再見,上國》(梁景峰編輯,台北:長橋出版社,1978年9月初版),包括繪畫、攝影、小說、報導文學及歌詞、歌譜等,充分展現李雙澤多方面的才華。

李雙澤於淡江事件後,直到逝世之前,不斷地創作,用自己的語言來貫徹「唱我們自己的歌」的主張,創作了〈美麗島〉、〈紅毛城〉、〈我知道〉……等民歌,掀起1970到1980年代整個台灣校園民歌的流行風潮,與胡德夫楊弦等被尊為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催生者。

李雙澤是畫家、攝影家、作曲家、民歌歌手、作家、編輯,其發表於《台灣文藝》的中篇小說〈終戰の賠償〉得到相當高的藝術評價,榮獲1978年吳濁流文學獎,並入選年度最佳小說。英年早逝的,李雙澤的確是台灣難得一見的、多才多藝的文化界奇人,其短暫的一生即為一則精采的傳奇。

277791901_m.jpg ﹝ 李雙澤水彩‧紐約42街 ﹞

277791895_m.jpg ﹝ 李雙澤攝影‧西班牙伊比莎島 ﹞

美麗島

原詩:陳秀喜‧詞:梁景峰改寫‧曲:李雙澤

我們搖籃的美麗島

是母親溫暖的懷抱

驕傲的祖先正視著

正視著我們的腳步

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他們一再重覆地叮嚀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婆娑無邊的太平洋

懷報著自由的土地

溫暖的陽光照耀著

照耀著高山和田園

我們這裡有勇敢的人民

蓽路藍縷以啟山林

我們這裡有無窮的生命

水牛 稻米 香蕉 玉蘭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桑 的頭像
    喬桑

    喬桑の文藝錄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