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91624_m.jpg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1916)為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大文豪,本身不但服膺倫理道德,也主張真正的藝術必須合乎倫理,他深刻地批評明治文明,奠定了日本現代文學的基礎,有日本「國民作家」之譽。

  《心》這部小說是夏目漱石晚期代表作之一,此著由三部分構成,包括上篇「老師與我」、中篇「雙親與我」和下篇「老師與遺書」。小說的敘述者「我」,離鄉至東京求學,遇上令他崇拜的「老師」,「我」一直想了解「老師」的思想與過去種種,但一直到「我」大學畢業返鄉照顧病父,「老師」才寫長信告訴「我」,這些年來他不為人知的內心世界,並於「我」接信之時已自殺棄世。

    老師原是富家子弟,高中時父母先後病故,他將財產委託一向尊敬、信賴的叔叔管理,獨自前往東京帝大就學,不過他逐漸發覺,叔父一家對他所繼承的財產,居心不良,於是他堅持清算,即使知道叔父侵占其財產,卻為了避免興訟而無可奈何。他變賣比原先少了許多的財產,雖已足夠他一輩子衣食無憂,但他深切感受到,叔父一家對他的背叛。基於這樣的憤怒與不安全感,他開始猜忌、處處對人設防,痛恨利用與背叛他的人,從此不再與家鄉親友往來。大學時期,老師認識守寡的 房東 夫人和她的女兒,逐漸對小姐產生愛慕之意,然始終多所顧忌,沒有勇氣表白。後來,老師為幫助因堅持理念,不唸醫科而遭斷絕父子關係的同鄉同學K,邀請外表內涵樣樣勝過他的K住在一起,未料自律甚嚴,不苟言笑,不屑於男女私情,專心致志於求「道」的K竟 向 老師表示,自己苦戀著小姐。老師聽了K的告白,內心備受打擊,幾番掙扎,他卑鄙地矇騙K,搶先一步 向房東 小姐求婚,結果導致K的自殺。

    K留下一封遺書,完全沒有提到苦戀小姐的事,也沒有責怪老師,只說是因為自己意志薄弱,終究前途無望而選擇自殺。雖然內情無人知曉,有著極高道德感的老師則內心難安,覺得被親人背叛的自己也背叛了好友,變成自己素所批判的「壞人」。老師和小姐結婚後,原本應該恩愛的生活,卻因老師不願向小姐說明一切,內心深處又無法寬恕自己對於K的背叛,這樣的愧疚心情長期以來折磨著他,夫妻之間始終無法擺脫K的陰影,令他痛苦不堪。為了驅除內心的不安,他拚命讀書,勉強自己將來功成名就,豈料他終究覺得,這根本就是一種欺騙行為。老師失望之餘,一度酗酒,企圖忘掉自己,從此不能正常工作,他厭棄人間,袖手旁觀俗世的一切,過著自我放逐的生活。

     此著的敘事主線,來自主人翁「老師」的道德潔癖,他嫌惡人世以及卑鄙的自我,內心孤獨,最終選擇自戕以求心靈的自由與精神的解脫。《心》闡述的是人性的善惡、自私及內心的脆弱,夏目漱石透過年輕大學生「我」熱誠純真的心,探討老師對人和自己已失去信任的心,同時也由「我」那顆對人世還抱持美好希望的赤子之心,對比及探索老師那因無法突破的罪惡感而封閉自我的心,呈現了人性因面對誘惑所產生的變化,凸顯人性善惡的衝突。

    綜觀之,《心》佈局井然,層層推進,透過解謎的過程,逐步深入敘說。在上篇和中篇,於老師與師母的微妙 相處及 老師之與親友斷絕關係等等,預先埋下伏筆,至下篇予以交代原因,形成前後呼應效果,直至好友K自殺,作品推向最高潮。夏目漱 石藉由 老師道德潔癖的塑造,讓讀者理解且接受其用心,如同論者所言,這部作品無疑是夏目漱石透過主人翁,「以寧靜清澈的雙眼,窺視著毫無誇飾、摘去驕傲自滿的自我內面,透露出死亡與孤寂、道德與慾望糾纏下的矛盾,而反映出世人難得一見的純潔靈魂」,在道德淪喪、價值觀混淆不清的時代,尤具醒世的意義。《心》可說是夏目漱石對自己最真誠的心靈解剖,深入思索人生的意義,的確值得鄭重推薦給渴望探求內心的讀者。

──本篇發表於《國語日報‧星期天書房》(2012.2.1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桑 的頭像
    喬桑

    喬桑の文藝錄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