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Zhuangzi.gif ﹝ 莊子 ﹞

成語通常有其典故,不可誤用,即使後來轉化了,也是「約定俗成」,不得望文生義,自作解釋,以免貽笑大方。像成語「罄竹難書」,本無負面批評的意思,但後來漸漸已經成為「惡貫滿盈」的同義詞,若再以「罄竹難書」來稱讚他人,就是誤用成語或是刻意反諷了。而「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很多人都以為它跟十分常見的「每況愈下」是同義詞,即情況越來越糟之意。其實,這不全然正確。

「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遊》,篇中記述戰國時代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東郭子問莊子:「你所說的道,到底在哪裏呢?」莊子答曰:「無所不在。」東郭子再請莊子說具體一點,莊子就說,螞蟻、草、磚瓦甚至大小便,都是道之所在。東郭子見莊子愈說愈低下,便不想再聽下去。莊子於是向他解釋,這是指愈從低微的事物去推求,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並且進一步舉例說明:「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郭象注云:「狶,大豕也。監市之履豕,愈履其難肥之處,愈知豕肥之要。今問道之所在,而每況之於下賤,則明道之不逃於物也必矣。」成玄英疏曰:「正,官號,今之市令也;獲,名也。」所謂監市,市魁也;履,踐也;愈者,更加也;況者,顯譬也。莊子的意思是,用腳踐踏豬隻以檢驗其肥瘦,愈往下踏在豬的後腿下節處,就更加明白豬的肥瘦程度,此即「每下愈況」。因為豬的後腿下節是最不容易肥的部位,如果往下一直踏到豬的後腿下節,而豬肉仍然結實肥美,那表示這的確是肥美的豬隻了。

由上可知,「每下愈況」起初是用來比喻「從愈低微處推求,就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如今,一般人若未細讀《莊子》原文,不太可能了解此一成語真正的意義,於是望文生義,直接從字面去推測其義,甚至主動更改為「每況愈下」。到了宋代,有些文章已經將「況」單純解釋為「情況」,以「每況愈下」表示「情況愈來愈壞」。此雖屬訛用,但跟假借字一樣,積非成是,錯久了也就不再算是錯了。

所以說,先有「每下愈況」才有「每況愈下」,這是兩句原先意思完全不同的成語。不過「每下愈況」的本義如今幾乎已被「情況愈來愈壞」所取代,二者互用成習,現在如果硬是要區分「每下愈況」與「每況愈下」之別,反而會招來「吹毛求疵」之譏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莊子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