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10456716005.jpg [台北:九歌出版社]

《峽地》是二○○五年度國家文藝獎得主鄭清文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最先於一九七○年出版,到了二○○四年再以「典藏新版」(台北:九歌出版社)的面貌,跟讀者見面。

這部小說以峽地三村為背景,描寫台灣農民生活,並穿插為了農田灌溉用水而爆發的衝突,以及農地重劃的措施。主要在敘述村婦阿福嫂以童養媳身分嫁入陳家,生了二子五女,卻被丈夫遺棄,於是獨力耕耘一份薄田,撫養子女長大成人,在這些子女成長的過程中,又處處遭遇到驚風駭浪,如大女兒月娥面對經商的丈夫,逢場作戲的外遇問題;三女寶桂之不畏保守村人的批評,一心追求時髦與自我「都市價值」;小兒子炎坤代表著對「現代知識」的信任與追求,對鄉下人所堅持的傳統頗有微詞,抵拒著「農村價值觀」;以上種種,所幸最終都由於阿福嫂過人的勇氣與愛心,得以一一克服、解決。

值得注意的是,小說家鄭清文一向重視作品的思想性,他說:「文學是生活、藝術、思想。」透過《峽地》的人物,鄭清文傳達了人生的智慧,提升了小說的思想內涵。如鄭清文筆下的阿福嫂為《峽地》的核心人物,保守而又開明、堅忍而又勇於抵抗,性格鮮明,使我們留下台灣農村婦女堅毅的印象。特別是阿福嫂處事過程中所透露的思想和所說的箴言,比如她看到天上劃過流星,心想:「以前的人說,地上一個人,天上就有一顆星,不管是多麼卑小的人物。一顆流星,代表一個人的死亡。」(頁三十一)長女月娥因丈夫外遇而回娘家訴苦求助,阿福嫂告訴女兒:「不要哭,哭不能解決事情。現在就回去,事情是人做的,總有解決的方法。」(頁三十七)與村長邱明賢因三女寶桂夜歸遇襲受辱事件而打官司時,阿福嫂有這樣的想法:「也許,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本分以外,還有其他的事要做,也應該做吧。」(頁一九九)寶桂出嫁前,阿福嫂身為人母,告誡女兒:「人嫁出去了,總是不同的。老人家常常說,人嫁出去了就是別人的了,總是不同的。」(頁二一八)因為阿福嫂不識字,所以這些想法和話語,無疑是作者藉著阿福嫂這個角色所表述的。而《峽地》裡阿福嫂的所思所言,充滿人生智慧,可以視為文學結構主義學者所謂的內涵語碼(Connotative Code),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鄭清文在《多情與嚴法》評論集自言:「我雖然認為文學作品應該有作者的想法,我卻不直接將這些想法寫出來。我是用展示的方式,而不是用告訴的方式。我是透過故事,透過人物,或者某種情況,間接表達出來。」是以鄭清文藉由阿福嫂,「直接」告訴讀者這些思想性的話語,雖然不至於像信仰海明威「冰山理論」的鄭清文之其他小說,往往因「不會故意寫得那麼清楚」而讓人看不太懂,但畢竟與前述之作法相互矛盾,就小說藝術表現言,自是有商榷餘地。

00.jpg [鄭清文先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鄭清文 峽地 長篇小說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