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嘉肴編織溫馨
台灣生活水準不斷提高,休閒娛樂日益受到重視,為因應社會需求,有關美食的國內外電視節目及報紙專刊、雜誌越來越多,甚至飲食書籍的出版也蔚為風潮,儼然是出版界的新寵。
飲食為主題的書籍,以健康食譜、美食餐廳介紹為大宗,偏重實用性,行文筆法普遍地機械單調,相較之下, 林文月 教授《飲膳札記》(台北:洪範)無疑是當中的「奇花異卉」,最為特殊、可觀,唯有後來的舒國治飲食散文差可比擬。
《飲膳札記》乃作者整理多年之中饋經驗而寫成的飲膳文章合集,關於「素材的挑選」、「烹調的過程」等之心得紀錄雖是文章的骨髓,然作者別有所圖,欲藉由飲膳記憶,委婉追懷過往種種,以十九種嘉肴食譜編織成一幅溫馨感人的回憶錄;表面上看,本書為知味大廚操典雅之筆觸,書寫爼上灶前的割烹經驗,其實這是情思悠遠的碩學,在全面回味著自己所體會到的師恩、友誼和親情。換言之,此書內容雖涉飲膳,文學性卻極高,毋怪乎作者不願讓影射雞鴨魚肉或杯盤碗筷的形色呈現於封面,僅以中國古代傳統中的貪食之獸──「饕餮」來傳達其旨趣。
(二)難得的美食體驗
作者家世好,在大學教書,又是知名作家,加上本身樂於烹調之道,正因為綜合了這些條件,才得以促成《飲膳札記》的問世。
林文月出生於上海日本租界,外祖父是大名鼎鼎、著有《台灣通史》的 連雅堂 先生,父親為台灣戰後首任華南銀行總經理,她自小就有許多品嚐美食的機會;到了在台大中文系求學乃至於執教的階段,常接觸臺靜農、 孔德成 先生等老師,他們又都是美食家,所以作者在美食方面的體驗實非常人可及。
難得的是,林文月篤信,所謂「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之外,若「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於是她從不辨蔥蒜鹽糖到稍解烹調旨趣,進而樂在其中,精通烹調之道,投注了不少時間與精力,認真地經營生活,並且將菜肴的製作過程與累積的一些心得,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下來,將「文字的人生」與「現實的人生」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們也彷如看到一件藝術品之完成,內心雀躍之情乃油然而生。
(三)烹調隨興融通
林文月飲膳的處理過程,其最大特點為「隨興融通」。她認為,雖憑經驗以行,往往能「隨心所欲而不踰矩」,箇中道理非但不易落實於文字,即使言傳亦難也,只有外國人初習中國料理,才會斤斤計較於各色食材之比例或調味料之量杯秤重等細節。林文月是老手,經驗豐富,自然就膽大心細而不拘泥了,這樣豈不很「文學」嗎?
反之,既是現代人,她主張不妨利用科學成果取代人工勞力,以節省時間,比如濃縮雞湯罐頭或已研磨成粉狀裝袋的米粉,她皆不排斥;甚至包粽用的「鹹草」,市面上鮮少見到,林文月即「因時制宜」,以白棉線代替,可謂既方便又衛生!而蒸蘿蔔糕所用的粿巾、竹筒等物,事後清理頗費神費時,作者靈機一動,想出比較方便省事的變通辦法,改取坊間所賣製作西點用的鋁製或玻璃製容器,形狀亦不限於圓形,如用長方形容器,蒸製後切片反而更為整齊合宜。如此做法不也很「文學」嗎?
(四)從容、耐心與用心
《飲膳札記》裏,林文月提供許多寶貴的烹調心得跟讀者分享,這是一般食譜所不可能見到的。
比如「從容」,林文月指出,宴客的目的,饗以嘉肴固然重要,但製造飲食歡談的氛圍更加可貴,所以主人毋須緊張,且切忌披頭散髮做出一副辛勞狀。於是乎她都事先做好準備工作,以免臨陣手忙腳亂,弄得朋友、家人和自己都覺厭嫌、掃興,唯其如此,她才能夠應付裕如,尚有餘暇陪同賓客言談或享受共嚐之樂。
其次要有「耐性」,千萬偷懶不得,烹調的每一個步驟都不可馬虎了事,這樣雖然費事累人,唯林文月說得好,「文學藝術之經營,不也需時耗神費工夫嗎?」
此外,最重要的是「用心」。林文月之用心,由其製作卡片,記錄每回宴請的日期、菜單以及客人名單當可見一斑。難怪有學生窺見她成疊的菜單卡片,大感驚訝:「老師做菜和作學問一樣!」而一道用心烹調的菜肴,吃在口中,必定產生美妙的效果,賓客有所體會,自然不由得讚賞稱奇,賓主乃得以盡歡矣。
(五)以味覺側寫回憶錄
嘉肴固然可口,但展讀《飲膳札記》,最值得回味的部分,卻是作者藉一道道嘉肴所勾起的人生回憶。
書中經常提到的師長有臺靜農、孔德成、鄭騫、 許世瑛 先生,尤其臺靜 農 先生甚至會在晚上應酬之前,沒事,就早點出來,先到林文月家坐坐,品酒談天,直至想起約會時間已到方才離去,這是因為臺先生欣賞林文月之敬師、好客與廚藝的高明; 孔德成 先生更能體會作者烹調的誠意和用心,比如作者端魚翅上桌時,「識貨」的 孔 先生總是起身舉杯,說:「我們要特別謝謝女主人!」於是一桌賓客都紛紛起身乾杯、致意,讓林文月備感溫馨。席間,師長們智慧而雋永的言談,猶如現代版《世說新語》,雖歲月流逝,人事已非,往昔之情誼卻歷久彌新,令人難以忘懷。
再者,林文月許多私房嘉肴係源自家庭節慶的歡愉,如佛跳牆、五柳魚、菜頭粿、台灣肉粽、芋泥、水晶滷蛋……等,從製作過程中,林文月藉以找回年少時代的美好,腦際一次又一次浮現父母、手足,或者幫傭的娘姨、阿婆和到府外燴的名廚形象,透過味覺,引發了鄉愁或深藏心底的記憶。作者用不經意的方式來側寫回憶錄,使《飲膳札記》注入了生命,整個鮮活起來,可以說是全書寫作最成功之處。
(六)追求純美的生活本質
整體看來,《飲膳札記》的文字語言妥貼、舒服,寫飲食不流於平面、單調,寫人寫事又能剪裁合宜,此看似簡單實則不易,畢竟這是林文月傾全力之作,凡文學的修養、烹調的造詣、家世的得天獨厚、婚姻的美滿,乃至於人生的體會,缺一即無以致之,是以像《飲膳札記》這樣一本藉飲膳以憶往的散文,難得一見,恐將成「絕響」,在在值得珍藏與欣賞。而我們從作者的閒散從容,看到了人類所共同追求的純美生活本質,同時也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示:文學藝術是經營出來的,烹調亦如是,幸福人生更不可能平白而得,它是認真經營之後的成果啊!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