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小說評論 (238)
- Oct 03 Wed 2018 16:27
自我的追尋與命運的探索──談赫曼.赫塞《徬徨少年時》
- Sep 29 Sat 2018 09:41
理想與現實的悲劇衝突──談米蘭.昆德拉《生活在他方》
- Sep 22 Sat 2018 16:44
偉大的尊嚴與堅持──談石黑一雄《長日將盡》
- Sep 12 Wed 2018 08:51
美國夢的純真與幻滅──談費滋傑羅《大亨小傳》
- Dec 08 Fri 2017 15:48
常世情慾通俗小說之外──談詹明儒《西螺溪協奏曲》
- Nov 04 Sat 2017 23:35
堅毅的農村婦女形象塑造──論鄭清文《峽地》之阿福嫂
- Oct 08 Sun 2017 14:57
臺灣百年來的歷史縮影——評介杜修蘭長篇小說《默》
- Jul 30 Sun 2017 09:48
大阪少爺的女人們──山崎豐子《少爺》的女性角色塑造
山崎豐子(やまさき とよこ,Yamasaki Toyoko,1924-2013)長篇小說《少爺》,主人翁「喜久治」是大阪船場賣和服襪的老牌商家「河內屋」第五代店主,生性好色,放蕩不羈,圍繞在身邊的幾個女人在山崎豐子筆下,個性殊異,性格突出,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其女性角色之塑造,堪稱成功。
- Jul 21 Fri 2017 18:44
率性而為的無奈──談夏目漱石《少爺》主角之人物塑造
- Jul 10 Mon 2017 21:05
棄絕文明,回歸自然──談傑克.倫敦《野性的呼喚》
- Jun 17 Sat 2017 14:35
存在的荒謬與困惑──談卡繆《異鄉人》
(一)戰爭期間引起共鳴
二十世紀爆發兩次世界大戰,在無情摧殘破壞之下,傳統社會及價值為之解體,造成人際關係冷漠、疏離,人們對生命的意義不斷產生質疑,否定存在,否定一切,也否定自己,成為「沒有根的一代」或是「失落的一代」,此反映在文學或藝術作品上,可以說充滿了恐懼和絕望。其中,存在主義作品正好切合現代人對現實的不滿、精神生活的苦悶,以及未來將何去何從的迷惘、焦慮、不確定感。值得注意的是,存在主義的消極之中亦蘊含著積極精神,亦即不斷地找尋自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以及探索內在情感與外在世界的聯繫。
- May 28 Sun 2017 22:31
高大挺直的力量與獨立性──於梨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的認同象徵
(一)留學生文學代表作
臺灣1960年代的留學生文學,是現代小說重要的一支,其中於梨華(1931-2020)為深具代表性的一位。留美的於梨華,其作品《夢回青河》(1963)、《歸》(1963)、《也是秋天》(1964)、《變》(1965)、《雪地上的星星》(1966)等,都具自傳性質,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寫進小說,尤其是《又見棕櫚.又見棕櫚》(1965),以臺大畢業赴美留學取得博士的歸國學人牟天磊為核心,寫留學生內心的苦悶以及「無根的一代」之失落與徬徨,把外省族群不認同臺灣,在海外又無法融入當地社會,內心唯一認同的中國原鄉卻回不去,這樣的流亡、放逐與精神上的幻滅,使得《又見棕櫚.又見棕櫚》的意義結構受到重視及討論。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認為,於梨華最受歡迎的長篇小說,當推《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 May 01 Mon 2017 17:59
正義與邪惡的對立辯證──談梅爾維爾《白鯨記》
(一)美國海洋文學代表作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llville,1819-1891)《白鯨記》(Moby-Dick)於1851年發表,咸認是美國最偉大的長篇小說之一。全書84章,對於海洋知識及捕鯨過程的描述繁複細膩,篇幅頗長,出版後讀者普遍反應冷淡;直到1920年之後,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地位才獲得重新評價,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福克納說:「看完《白鯨記》,第一個想法是希望這本書是我寫的。」享有盛名的《白鯨記》多次被改編成電影及舞台劇,英國名小說家暨評論家毛姆《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即把《白鯨記》視為美國文學代表作;在毛姆眼中,《白鯨記》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的作品。
- Apr 04 Tue 2017 14:26
曠世愛情的國族象徵──談馬奎斯《愛在瘟疫蔓延時》
(一)折射國族特殊歷史
加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ia Marquez)以魔幻現實主義寫作手法揚名國際,其於1982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所推出的長篇小說《愛在瘟疫蔓延時》,在寫作手法上卻改弦更張,重新向傳統現實主義回歸,此書之敘事時空交錯,事件並置,作者抽絲剝繭,娓娓倒敘這一段長達六十年的曠世淒美愛情故事,其間尚夾敘各式各樣的情愛,被譽為「愛情大觀」、「愛情戰鬥史」、「愛情教科書」等。
- Mar 26 Sun 2017 17:21
苦悶的告白──我看藍博洲《旅行者》
- Mar 03 Fri 2017 16:09
徬徨蒼白的年輕人──談林懷民的小說人物
- Feb 19 Sun 2017 22:51
社會的隱疾──林懷民小說裡的同性戀
- Feb 18 Sat 2017 11:13
人性的挖掘與呈現──我看荊棘《蟲及其他》
(一)再出發
深入挖掘人性的小說,總是讓人百看不厭。可是,這樣的小說近來似乎並不多見,許多新世代作家一味求新求變,在小說技巧上竭盡心思,幾乎是在「玩」小說,玩花樣玩過了頭,反而令人眼花撩亂,壞了讀者胃口,不是讀不下去,就是好不容易讀完之後又悵然若失,覺得內容沒有值得回味之處,似乎把閱讀的時間給浪費了。
- Feb 10 Fri 2017 18:54
楊桃樹下的衝突──評履彊〈楊桃樹〉
- Feb 03 Fri 2017 15:09
國族的象徵與自覺──評陳映真〈夜行貨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