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神祈福 ﹞
臺灣寺廟何其多,宗教活動可以說早已成為庶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是一般民眾對於寺廟的名稱卻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實則「寺」、「廟」有別,不可不辨!
寺,原本非指祭祀之場所,《說文》曰:「寺,廷也。」《漢書》注曰:凡府庭所在皆謂之「寺」。直至漢西域白馬駝經來,初止於鴻臚寺,遂將之命名為「白馬寺」,此後「寺」才漸為廟宇命名所用,唯限於外來之宗教,如源自印度的佛寺,其所供奉的主神必非中土之神明,而來自中東的清真寺,祭拜的則是回教徒心目中唯一的真神──阿拉。目前臺灣一般寺廟,不分宗派,已經儒、釋、道融於一爐,堪稱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寺廟中神明甚夥,但其正殿主神如為佛教者,寺廟必稱「寺」,非為佛教者,則稱「宮」、「殿」、「觀」、「壇」等。茲以臺北知名的「龍山寺」、「關渡宮」為例,此二寺廟所供奉的眾神包括儒、釋、道,然龍山寺主神為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故稱「寺」;關渡宮主神為道教的天上聖母媽祖,是以不稱「寺」而稱「宮」。以上神明多出於傳說,正史上未必真有其人。
至於「廟」,鬼神所在謂之廟,《說文》本義:「尊先祖貌也。」段注:「古者,廟以祀先祖,凡神不為廟也。為神立廟者,始三代以後。」如太廟、宗廟。換言之,「廟」本是祭祀先祖的場所,又曰「祠」,其後才慢慢擴及歷史人物,而且主神都是真有其人、確有其事,如供奉孔子的「文廟」、供奉關公的「武廟」、「武聖廟」,乃至孔明廟、韓文公廟、岳飛廟、義民廟、廖添丁廟等。但也有少數的特例,如臺北大稻埕供奉陰界地方官城隍爺的「霞海城隍廟」,以及供奉關聖帝君的「行天宮」即是。
所謂「必也正名乎」,寺廟之別,如上所述,其理至明也。
- Oct 11 Sun 2015 21:38
寺廟有別
close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