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3368_12.jpg ﹝《此情可問天》電影海報 ﹞

E.M.佛斯特(Edward Morgan Forster 18791970)為二十世紀初英國作家,是典型的自由主義者,藉由作品諷刺、批評英國社會,並相信,透過「愛」,社會矛盾將得以和解。福斯特善於描寫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係,往往幽默而微帶諷刺;文字優美精練,常運用象徵手法,在在耐人尋味。其中《此情可問天》(Howards End)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倫敦和鄉村為背景,描寫英國中產階級上層人物的精神面貌,以及探討社會階層間複雜的人際關係,無論在人物性格的塑造或是視野的擴大方面,皆有可觀之處。

《此情可問天》之敘事以「豪安居」的核心,尤其人物塑造方面採取對立結構方式,透過情節與事件,使得魏家男主人亨利之功利現實和施家妹妹海倫之理想浪漫,形成強烈對比,兩人關係形同水火,幸好居間的曼綺成熟、自信、睿智,為海倫和魏亨利搭起一座橋樑,使他們取得了最終的和解。

曼綺沒有海倫的美貌,想像力也不如妹妹,但她能言善道,聰明而有文化,不像妹妹海倫那麼任性、衝動,曼綺既能欣賞理想浪漫的美感,又懂得人情世故,具有同情心和判斷力,走的是女性主義修正路線。遇到「詩意」的火險公司小職員巴連安,她表示欣賞;親近大自然,為她帶來快樂。曼綺家境富裕,她樂在其中,認為世界的靈魂是經濟,最低層的地獄不是沒有愛而是沒有錢;不過她真心同情窮人,她誠誠實實過日子,討厭那些心口不一、自以為思想高尚的富人。

對於像從商的魏亨利這樣對社會進步有著具體貢獻卻忽略精神生活的人,妹妹海倫頗為蔑視,不空談理論的曼綺則抱持欣賞的態度,因為他們雖然在脾氣和善體人意方面有其缺點,這些人給她的快樂卻多過其他比他們更有才華的人,正是因為他們踏實工作的緣故。至於那些追求曼綺的年輕人,往往家世良好而無所事事,毋怪乎她都看不上眼。後來,喪偶的魏亨利看出曼綺的優點,思想成熟,處事圓融,不像一般女人,於是向她求婚。雖然魏亨利有其缺點,諸如現實、缺乏詩意,也比她年長二十歲以上,然魏亨利有著她早已失去的天賦──不是年輕的創造力,而是自信和樂觀。甚至於後來發現魏亨利曾對亡妻不忠,曼綺並未退婚,認為令她失望的是這樣的行為而不是他的性格,此為 魏 太太的悲劇,與她無關,最終她選擇原諒,並且要以「愛」來讓他更好。儘管妹妹海倫極力反對,曼綺經過深思熟慮,還是同意了婚事。

曼綺了解自己也了解亨利,又比大多數女性更能維持獨立性,是以對婚姻生活充滿自信,也確實獲得了幸福。她深諳,生活有時候是生活,有時候卻只是一齣戲,而一個人要懂得如何加以分辨。夫妻爭執時,有 一兩 次她把亨利逼進死角,可是一旦他變得真正認真起來,她很快就退讓了,像這樣一進一退,彷如在跳舞似的。關於亨利婚前的外遇,曼綺並不輕蔑以待,內心深處只想要幫助他,她放棄了任何計畫,認為「愛」才是最好的方法,唯有越讓自己愛他,他就越有機會讓靈魂得到安定。與妹妹海倫相比,曼綺由空談變得實際,似乎不能再談形而上的東西了,也或許是亨利使她遠離了這些,不過她覺得,這樣沒什麼不好。生意人覺得生活就是一切,神秘主義者認為生活只是虛無,兩者都只見到一邊,並不能掌握到生活的「真實」。曼綺懂得深入自己的靈魂,在生活裏不斷地探索,於是在理想與現實、精神與物質之間取得了平衡。

E.M.佛斯特在《此情可問天》創造了施曼綺這樣一位了不起的女性,兼具理性與感性,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取得平衡,堪稱E. M.福斯特《小說面面觀》所謂的「圓形人物」,立體生動,色彩鮮明,活在書本的字裏行間,的確令人印象深刻,而她也應是作者佛斯特心目中理想的女性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桑 的頭像
    喬桑

    喬桑の文藝錄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