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jpg

(一)升學主義的迷思

台灣自1990年代推動教改以來,無論法令、師資、課程、教學、教科書、財政等方面,均有重大變革,堪稱台灣教育史上變動最劇烈的階段。由於教改牽涉層面廣,爭議多,其改革過程問題叢生,迭遭批評。綜觀之,家長觀念之未能導正,誠為教改無法成功的主要因素。

一般家長無法擺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士大夫觀念,擔心子女輸在起跑點上,於是填滿很多不必要的學習,毋怪乎各類補習班應運而生。再者,盲目追求明星學校,除了分數、名次,其餘的天賦潛能都被忽視、扼殺,惡性助長升學主義,卻又一方面批評教改,一方面對分數錙銖必較,造成教學難以正常化,教改更難以順利推動。如今,教改已經形成諸多畸形的、社會不公的現象,比如父母的財力及工作所得愈高,愈買得起明星學區的房子,給予孩子的教育資源愈多,包括課外補習或學習各種才藝等,子女就愈有機會進入頂尖國立大學;窮困家庭則不像從前,可以透過接受教育而翻身,社會階級不易流動,使得台灣正往一條「贏者全拿」、「強者益強,弱者益弱」的不公不義道路前進。

在現行「教改」之下,表面強調重視多元學習,事實上還是向智育嚴重傾斜。學校重視分數、排名,老師為了趕進度、創造績效,明知「教育不應是倒滿一壺水,而是點亮一根蠟燭」,依然直接採取最「方便有效」的填鴨式教學,使學生將生命消耗在不斷重複的考試之中,結果有些學生的天賦被埋沒,厭惡學習,沒有成就感與歸屬感,註定永遠是輸家。學校只教考試而忽略人格的養成和人文的化成,呈現出來的是基測或學測過後,校門口高掛紅榜單,及其背後所代表的虛榮心。

政府推動教改,政策之反覆及自相矛盾,最受疵議。既要減輕壓力、快樂學習,實施十二年國教,要求免試入學,卻又舉辦「會考」以代替基測,還推出變相升學考的「比序」和「特色招生」等,令人眼花撩亂,考生、家長、教師都無所適從。教改政策充也滿不確定性,隨時可能因為教改團體或民意代表的反對壓力而修改、轉彎,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無疑都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此外,明星學校升學率備受各界重視,偏偏政府口口聲聲說「升學率」不列為校長考評項目,實則說一套做一套,反而成了「不能說的秘密」。至於透過教改,用以提升國民素質、培養解決問題能力,及全面提高國家競爭力的本意,早已被拋諸腦後。

以上升學主義的迷思,家長、學校和政府都有責任,嚴長壽《教育應該不一樣》指出,這是一種「共錯結構」。怎不令人反思?

(二)教育不敢面對的「未來」

教改以來,政府缺乏整體規劃的教育政策,一味討好選民,盲目增設高中、大學,尤其大學不斷地擴增、膨脹,技職專校也一所接一所搶著升格成大學,學生卻越來越學不到真才實學,造成了教育投資的浪費。

數據顯示,2011年台灣大學院校每年總招生人數約30萬,可是同年台灣出生人口已跌破17萬,由此可以預見,將來必定很多學校因招不到學生而倒閉。大學過剩,如同充氣變大的氣球,最終一定爆炸,但不同任期的教育官員們,像跑馬燈一樣轉上台又轉下台,沒有人有時間、有能力去停止這顆氣球不斷地脹大,只是持續拖延,祈求暫時應付過關,未能真正徹底解決問題,怎不令人憂心!

面對少子化造成的衝擊,政府應慎重思考,提出解決之道。特別是私立學校方面,若因私人捐資興學的階段性任務已告一段落,則政府提供一個合理的「退場機制」,刻不容緩。首先應正視現實,勿掩耳盜鈴、自欺欺人,還應地方民意代表要求,繼續增設公立高中或大學。又,目前私校法規定,學校解散清算後,剩餘校產不得歸屬於個人或以營利為目的之團體,僅能由當地縣市政府接管,或捐給其他學校或財團法人,這使得部分私校董事會不願收手停辦。教育部宜提出修法,讓當初捐資興學的私校創辦人或董事,在學校解散清算後,能拿回「部分」剩餘校產,提高私校退場誘因,不要硬撐。當然,學費政策鬆綁,勢在必行,政府應該放手,學校得以加強辦學,彼此公平競爭,讓家長和學生自由決定學校的存廢。

此外,高中職相較於大學,提早面對少子化危機,已非「轉型」足以因應。唯有先求永續發展,再談效能提升,如此才有意義。至於高中職永續發展的具體作為,包括研討高中職的最適規模、逐年減少班級數和班級人數、建立群科發展特色及促進其發展。只要辦學績優,發展學校特色與提高教學效能,讓教學正常化、專業優質化,贏得學生與家長的信任,高中職還是可以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

(三)技職失去本質特色

政府未顧及人口政策,大量增設公立大學,以及放寬專科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堪為教改亂象之最。而技職失去本質特色,更是教改形成的致命傷。

目前,由於大學驟增,高中生升學率早已突破95%,不管是否適不適合唸大學,幾乎人人都可以是大學生了。連高職也在「弭平高中高職差異」、「延後專業分流」的政策下,升學主義為之抬頭,換言之,八成乃至九成的高職生,念的是職校,但仍以進入大學(包括一般大學、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為目標。

事實上,專科升格後的科技大學和技術學院,為了滿足教育部的評鑑要求,大量引進有研究學歷卻無實務經驗的博士,助長了高學歷通膨現象,所有的職缺被學術教授所取代,且專業教學變成理論課程,變相地被「學術化」,流於紙上談兵,做出一大堆不務實的研究論文或報告,科大可謂綜合大學化了。高職方面,設立很多聽來實用的科別,實際卻是走「綜合高中」路線,專業技能完全被架空。結果技職生個個眼高手低,出了社會,進了企業,在管理人才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大學生被當中學生用,研究生被當大學生用,博士生被當碩士生用,甚至於博士賣雞排或報名公務員普考的新聞報導,屢見不鮮。其實,職業教育的技術老師,本應與業界頻繁交流,掌握市場最新情報和技術,學生也才可能學到職場要求的最新技能。當技術教師配合政策,走向終身職與追求升等之路,整個向學術傾斜,這表示技職教育無法與市場接軌。於是,學術比不上普通大學,技術也為之流失,台灣的基層技術人力被掏空了,技職失去本質特色,台灣多年來好不容易建構起來的技職教育體系,正面臨被摧毀的命運。

是以,技職學校應回歸專業教育本質,兼重理論與實務,聘請學有專精的專業師資,在學校把學生教好,學生畢業後進入專業職場,學以致用,這不正是技職教育的本質與初衷嗎?

(四)教育應該是探照燈

對於大量擴增高中與大學所造成的教育危機,當局應面對處理,拿出具體可行辦法予以解決,不可再一味逃避、拖延。當然,教育乃百年樹人之大業,急功近利,註定失敗,而教改若不能化繁為簡,回歸教育本質,只是把焦點放在會考及入學比序,無疑是見樹不見林,其未來發展必然難以樂觀。

現在,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往往是學生不知自己喜歡的是什麼?教師應當跟孩子站在同一陣線,學習做學生的教練或最忠實的啦啦隊,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不做分數的奴隸,要採取「啟發式教學」,激起學生渴望學習、追求知識的慾望,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興趣、天賦,這正是身為老師最重要的使命。國家要為未來培養人才,學校當然要幫助學生發揮潛能與天賦,找到自信的泉源;身為家長,尤須率先改變觀念,接受不是每個人都要當國家棟樑的看法,因為社會更需要腳踏實地、堅守崗位、熱愛工作的螺絲釘。

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長期關注教育,恨鐵不成鋼,其《教育應該不一樣》(台北市:天下文化,2011年4月第一版)對「教改」提出沉痛批評。作者說得好,教育應該是照亮青年人未來的探照燈,而非不斷重複過去的後照鏡。關心台灣教育與未來的人,讀之必然心有戚戚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