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3f558d07-58ba-423f-a438-1414cc24e532.jpg 

(一)清華「三通」傳統的體現

自然科學每與人文科學產生對立,自然科學認為人文科學「不科學」,是科技發展的絆腳石;人文科學則批評自然科學「非人性」,造成社會諸多「玩物喪志」的負面現象。實則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的二分法,完全不必要,只有在封閉的人文主義下才會產生此一怪異現象。

有鑑於此,印度聖雄甘地所提的新「七宗罪」之第五罪即為「搞科學但不知人文」。只要我們用心體會、靈活運用的話,當會發現數理自然科學的知識亦蘊含豐富的人文意義,而任何科技的創造與發明,皆可視為人文精神的一種傑出表現。像吳大猷、楊振寧、李政道、陳之藩、李遠哲、李家同……等科學家、理工學者,大都有很好的國學和人文素養,此外,臺灣的高科技產業菁英深入關懷人文者甚多,比如曾用「看到春天的第一隻燕子」來回答對市場景氣看法的台積電張忠謀、深愛崑曲的台積電曾繁城、熱愛寫作與出版的英業達溫世仁、以收藏張大千畫作而聞名的廣達林百里、雅好中西美術的無敵科技詹進揚和曾炳榮,他們對人文藝術的喜好和研究,或許比一般文人還更廣泛一些。

出身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的台積電副總經理陳健邦,於科技專業之外,不斷在台、港報刊雜誌發表文章,包括對歷史人物的評論、兩岸政治的箴言、社會亂象的憂心、藝術文化的關懷……等,他把這些作品輯為《挑燈人海外》(臺北:未來書城,2001年9月初版),無疑是清華大學校歌歌詞「器識為先,文藝其從」的發揮,也是清華大學「文理會通」、「古今匯通」、「中西融通」等「三通」傳統的體現,誠如侯吉諒書序所謂:「一字字、一篇篇的閱讀他的作品……我對這位高科技人漸漸有一種忍不住的佩服和敬意。也愈發覺得,臺灣這個地方,真是臥虎藏龍。」

(二)知識份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

《挑燈人海外》副題「中微子的探索」,此靈感得自有「中國沙卡洛夫」之譽的前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方勵之所言:「知識份子就像宇宙中的中微子,是微不足道的,但只要有很小的質量,宇宙的命運也就決定於這些不足道者。」作者不妄自菲薄,充滿著知識份子的使命感,提筆為文,以「中微子」為筆名,發表反省所得,勇於向主政者提供建言。他欽佩清代龔自珍救亡圖存之抱負,亦喜讀龔氏詩作,乃引龔氏五律:「亦是三生影,同聽一杵鐘,挑燈人海外,拔劍夢魂中,雪色淡恩怨,詩聲破苦空,明朝客盈座,誰信去年蹤?」並借其詩句為書名,表示雖眾人爭逐於市,自己卻挑燈夜行於人群之外,尋找他人所未見之理想,以此來自我期許;而欲除世上不公不義之事,卻只能拔劍行俠仗義於夢中,此正顯示知識份子「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執著。

全書共六十一篇,每篇字數多在一千二百字到一千五百字之間,依性質共分七輯,第一輯「打開書本,打開明天」,主要為讀書所得,尤其是作者介紹了大陸出版的科技相關書籍《中國科技的基石》(虞昊、黃延復著)、《九謁先哲書》(夏中義著)、《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陳平原著)、《心跡:中國院士實話實說》……等,對於科學家之強調文史知識的重要,多所著墨。由此輯亦可看出,作者稱得上是真正的讀書人。

一生致力於精緻文化推廣的張繼高曾說,有九種人不讀書:居高位攬大權、自覺有錢、名氣聲勢大過實質、紅袍學者專家、丰豔仕女、媒體寵兒、不細讀報刊、不求甚解知能漠然、沒有讀書的朋友。陳健邦顯然不是張繼高所列出的九種人,他雖為理工出身,但他的閱讀範疇並不局限於專業書籍,從高中時代開始,他就同時看物理書和歷史書,甚至還接觸、研究詩詞和美術,其閱讀內容可用「多采多姿」來形容。他到日本東京,曾早上十點就去了書店街,直到黃昏時分才離開。因為欣賞已經絕版的魏少邦《領袖非天生:中國式領導哲學》(時報文化出版),他沿著台北市重慶南路各家書店挨家挨戶找,共找出十多本來送人。作者之喜愛閱讀且進而推己及人之熱情,由此可見一斑。

(三)對臺灣未來前途思考之深入

陳健邦做為知識份子,其愛國心與使命感主要表現於第二輯「不做神州袖手人」、第五輯「浮想小記」與第七輯「台灣思想起」裡面。他認為,今天兩岸問題之求解,乃是知識份子社會菁英無可逃避的責任。所以他在兩岸問題方面提出了許多精闢的見解,足見其對臺灣未來前途思考之深入。

關於海峽兩岸問題,陳健邦由文化的觀點指出問題的癥結所在:「海峽兩岸最缺少的就是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文學家,因而缺少一種文化提昇的力量。而一個根本原因是:缺少寬容自由的環境。」是以書中一再以「寬容自由」為主軸來談論海峽兩岸問題,尋求解決之道。他呼籲兩岸領導人,勿以自己的主張和教條為真理,以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來區分善惡,應有民族寬容的心懷,並以維持和平發展為最高道德。對於中國大陸,陳健邦所提之箴言,其犖犖大者有:「希望中共當局快丟掉馬列主義這條思想的辮子,將國家民族的利益先於一黨之私」、「大陸的經濟建設是大大的提高了生產力及消費能力,社會分配的不公平卻隨腐敗盛行而嚴重惡化,強烈衝擊社會秩序,造成『道德滑坡』,問題的最大根源就在『一黨專政』的惡質化」、「大陸當局能更體認佛家『善解方便』之精神,先學習以公正方式對待異議人士,支持『海峽和平』為中華民族安渡下一世紀之必要條件。對兩岸之互動多做善意解釋及措施,達成『海峽不再戰,兩岸共繁榮』」、「所謂包容,應不只是指『領土、主權』,而是應包含:人民、制度、思想、社會價值、歷史、公民權利等。要談一個中國,就要包容這些」。

至於臺灣如何走出困局,和大陸的互動是一大關鍵,陳健邦的建議是:「唯有大陸改革成功,才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如何利用大陸並和平共存,就是臺灣跨世紀最大的挑戰」;對臺灣內部而言,他認為:「今天臺灣前途真正之關鍵,也不在中共之威脅,而在我們群體心理,在於我們內部能彼此寬容,把公理正義放在省籍情結和黨派利益之前,努力改革」、「不要花太多工夫證明自己是對的,要做一些能讓老百姓感動的事」。在兩岸關係「嚴峻」的今日,以上見解乃一針見血之論,猶如暮鼓晨鐘,發人深省,而作者的「苦口婆心」,相信必能引起關心臺灣前途的知識份子的共鳴。只是,兩岸領導人眼光能否放遠,包容這些聽來刺耳的聲音而虛心接納?抑或視為書生之見而嗤之以鼻呢?

文化是維繫全體中國人的精神紐帶,無論如何,海峽兩岸應先彼此消除敵意,尊重多元,努力於文化、學術研究,加強各項交流活動,以期拉近思想差距,增進彼此了解,否則誠如龔自珍詩云「四海變秋氣,一室難為春」,實非臺灣之福也。

(四)管理哲學可供借鏡

《挑燈人海外》第三輯「領袖非天生」是身為高科技業主管的作者,閱覽群書之後所歸納的管理哲學,確有頗多可供借鏡之處。

如英特爾董事長葛洛夫於《十倍速時代》指出,英特爾的保持成功在於能不斷的對競爭的威脅保持警覺;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德‧聖吉的《第五項修鍊》認為,一個好的組織也致力成為學習型組織;日本企管大師戴明主張,管理者不要去操心誰是第一名,誰是最後一名?而要注意幫助每一個人;民初名將蔡松坡所編《曾胡治兵語錄》有謂,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人物以培養而出,器識以磨練而成;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作風強勢,強調主管不是演員,不能只是想討好部屬,尤其不能想討好所有人,而致弄得一無是處,在達成任務和照顧員工,原則方面要有所掌握;日本IC教父川西剛表示,企業衰退的徵兆是「組織、人事僵硬化」、「迴避風險」、「最高經營者和第一線隔離」;連鄧小平也有些話可用於企業經營,如「人才,只有大膽使用,才能培養出來……反對過自己的人也要用」。

作者本身長期服務於台積電,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有一次接受《亞洲周刊》專訪時表示「好的策略是成功的一半」,作者即針對「成功的另一半」補充說,好的人才則是成功的另一半,以突顯企業經營中「人才」的重要性。他也對台積電的英文名TSMC,賦予嶄新的詮釋,也就是:技術領先(Technology)、服務客戶(Service)、溝通管理(Management)、貢獻社會(Contribution),令人印象深刻。

雖然這些觀點多是從人海書山中篩選而來,但經過作者的整理、思索,讀來則有條不紊,讓人充分享受「開卷有益」的好處。

(五)科技與人文交融的美好成果

《挑燈人海外》除了內容夠份量,其寫作的最大特色應為作者非常喜好詩詞,行文時經常引用,尤其唐詩宋詞之外,還包括清代與民國時代如龔自珍、王國維、譚嗣同、蔡松坡、梁啟超、陳寅恪、錢鍾書……等的詩句,甚至於將之訂為篇名,可謂別具一格。依此看,作者國學素養應當不弱,可惜僅於〈後記〉以自寫之古詩一首為全書作結,並未能於書中多作詩詞,發揮文采,俾與古人先賢相互輝映,誠美中不足也。

又,書中篇章所談人事與引用詩句,有數處前後重複者,如作者訪問北京清華大學,該校建築系彭教授有關「中國之病須以中醫內科方式治療」的言論,分別出現在七十二頁、一○三頁;名畫家林風眠「離群孤雁去不還」一事,於七十八頁、一八四頁、二三六頁先後出現了三次;第三十五頁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提醒中共當局支持基礎科學的妙喻「基礎科學清如水,應用科學生游魚,產品科學魚市場,三者不可缺其一」,於一○五頁再度出現。諸如此類,若能避免重複,則本書之質量必定更佳。

本書乃是知識份子使命感的具現,也是科技與人文交融的美好成果,侯吉諒於書序〈高科技‧文人心〉說:「讀本書竟有當年讀陳曉林先生《青青子衿》,以及《河殤》的那種充滿文化使命與歷史感慨的感覺,其中一些沉重的感慨,在質樸的敘述中,或許比余秋雨華麗的文字,更讓我動容。」綜觀之,此非夸言,《挑燈人海外》之寫作成就超過一般作家作品,殆無疑問,值得關心科技與文化的讀者重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陳健邦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喬桑 的頭像
    喬桑

    喬桑の文藝錄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