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宗教情懷帶給讀者思想上的啟發與感動,讓人獲得種種人生的啟示,同時也增加了《寒夜三部曲》的深度和廣度。
每一個人不管有無宗教信仰,對其生命都存有一種最後的預設或是所謂的「最終的關心」,並且依此假設生活,信以為真,這也就是宗教思想的本質,提供了人生的基本意義、安全感。換言之,人的性格與生活行為都倚賴其內在的信念,人往往會去尋求這種被視為「永恆」的信念或真理,進而信奉某種宗教或哲學,構成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以上的宗教或哲學,很自然地會有意或無意的表現在文學作品之中,留下或隱約或明顯的宗教痕跡。傳統上,宗教的衛道者一向強調文學的教化功能,而藝術工作者則一直注重文學的欣賞原則。其實,文學兼具了「教化」與「欣賞」的價值與意義。無論如何,文學作品承載了作者的宗教信仰或哲學,學者李達三論「文學與宗教有沒有關係」時更明白指出,文學作品是否善美、偉大,「應該依據作品內容中宗教思想的深度和廣度為其評估標準」。重點在於作者表達思想的技巧是否圓熟?是否高明?是否讓讀者接受、感動,乃至獲得人生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