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89151_m.jpg  ﹝蘆洲李宅﹞

臺灣向來是移民社會,日據時代以前,臺灣的漢人主要來自海峽對岸的閩粵兩省,其中移民較多的福州府、興化府、永春州、泉州府、漳州府、龍巖州、汀州府屬福建省;潮州府、嘉應州、惠州府屬廣東省。閩粵兩省移民人數相比,閩多於粵。一般而言,移民臺灣的泉州人主要分布於西部沿海平原與臺北盆地,漳州人集中在西部內陸平原、北部丘陵與蘭陽平原一帶,至於客家人則聚居西部北側與南側的丘陵、台地或近山的平原地帶。而來臺的福建省移民以閩南的漳、泉二府最多,且泉州又多於漳州,偏偏早期移民以漳泉之間的械鬥最為激烈。

泉州府轄內包括晉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五縣,漳州府緊鄰泉州府西南,包括龍溪等七縣。史料記載,漳、泉兩地人民早在唐代即常因地界糾紛,屢屢引發衝突,俟移民來臺,土地開發日益飽和,由於生存競爭之故,為了農地開墾、水源取用及商業地盤爭奪等利益,雙方時常發生摩擦,甚至大打出手。

近代尤以清朝咸豐三年至九年發生在臺北地區的械鬥事件最為嚴重。如咸豐三年(西元一八五三年),艋舺發生了泉州人本身不合的「頂下郊拼」(即泉州之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人的頂郊與同安人的下郊拚鬥。當時赴福州、江浙從事貿易者曰「北郊」;赴泉州者稱「泉郊」或「頂郊」;赴廈門者曰「廈郊」或「下郊」),下郊的同安人械鬥失利而轉進大稻埕,由林佑藻領導建立新市街。咸豐六年(西元一八五六年)及九年(西元一八五九年),新莊方面則發生兩次漳泉械鬥,同安人再遭失敗,乃退至大稻埕作久居之計,從中街拓展到南街,大商巨舖隨之而興,促成大稻埕的快速發展,終而取代了艋舺原先商業領導的地位。由此看來,咸豐三年艋舺所爆發的「頂下郊拼」,非為漳泉之爭,而是泉州人的內鬥,因械鬥雙方一為晉江、惠安、南安三邑,一為同安,皆屬泉州府所轄也。足見為了生計而相爭,與彼此是否同鄉並無絕對關聯。

往者已矣,來者可追,如今漳泉移民幾已無從分辨,只是臺灣族群之間的和諧,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臺灣既是移民社會,大家來自不同的地方,但我們熱愛這個美麗島嶼,認同這一片土地,以這兒為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我們就當以先民之械鬥為鑑戒,真正敞開心胸,相互尊重、包容,一起營造充滿希望的生存環境。準此,先前公共電視所播映,以光復前後純樸美麗的花蓮為背景的連續劇--「後山日先照」,正是值得所有生活在臺灣的每一個人再次去觀賞、深思的好戲,而劇中族群和諧的社會也的確讓人心嚮往之呀!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移民社會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