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90566_m.jpg  ﹝臺北市歸綏街意麵王﹞

各國有各國的文化,
當人民遇上不同文化,有了第一類接觸
,除新鮮感之外,也會產生不適應的現象。

由於十餘年來,
每年春天都有機會參與臺灣和日本扶輪社的國際親善交流活動,
經過長期觀察,發現初來臺灣的日本人,
在飲食方面的「文化不適應症」最為明顯。

日本人在外用餐,包括宴會,
大都是一人一份的套餐,各吃各的,
不像臺灣通常是氣氛熱絡的圓桌合餐,
如果國內的餐館無準備公筷母匙,未能入境隨俗的日本朋友往往面有難色。

此外,日本人和臺灣人都用筷子,
不同的是在日本一定替客人準備橫放筷子的「箸擱」,臺灣則視餐廳而定,
當日本友人發現餐桌上沒有「箸擱」時那種「無所適從」的模樣,實在尷尬又有趣!
於是,利用免洗竹筷的外包裝紙套折成臨時「箸擱」,變成一種權宜的變通方式。

而日本餐館處理魚、肉食材,向來事先去骨,生魚片、豬排、牛排等皆是,
日本朋友對於臺灣大剌剌帶骨的白斬雞、粉蒸排骨、藥燉排骨、豬腳麵線……等,
往往因作法過於「豪邁」而一時無法下箸,不知如何是好?

宴會難免要喝酒助興,以放鬆心情,增進彼此情感交融。
日本人最常喝清酒、燒酒和啤酒,偏愛的則是臺灣陳年紹興,
但臺日雙方喝酒的方式極為不同。

日本人舉杯高喊「乾杯」,只是象徵性的啜飲一小口;
臺灣式的乾杯,乃是一仰而盡,百分百的喝乾。

當臺灣人先乾為敬,要求對方也一口氣喝完杯中酒,往往令日本朋友目瞪口呆。

此外,敬酒的習慣也不一樣,
臺灣人敬酒是邀請對方,二人一起乾了杯再添酒;
日本人則是拿著酒瓶來到面前示意敬酒,
這時被敬者要舉杯喝酒,乾杯或小啜一口各隨己意,
接著由前來敬酒的人把酒杯斟滿,重點在於互敬而非乾杯。
所以臺灣人和日本人在飲宴上第一類接觸時,
總得花些時間才能相互適應。

一般而言,中國菜對於飲食講究清淡的日本人,都嫌油膩了些,
不過,日本朋友倒是十分喜愛臺灣的夜市小吃。

日本於假期或許有市集或廟會,
但沒有固定營業的夜市,
臺灣熱鬧有趣的夜市文化對日本朋友可以說充滿吸引力,
尤其五花八門、別具風味的小吃,
如蚵仔煎、花枝羹、炒米粉、肉圓、肉粽、潤餅、割包、碗粿、魯肉飯、四神湯、貢丸湯……等,
乃至於珍珠奶茶,莫不讓日本人齒頰留香,讚不絕口。

臺灣的「飲食」對日本人來說,以「物美價廉」四字適足以形容,
誠為吸引東瀛觀光客來臺的強項。

不過,日本人愛乾淨,有些小攤的環境衛生欠佳,令人望之卻步,
而如今使用紙製的免洗碗,雖曰「方便」,
實則既不環保,端持之時亦得戰戰兢兢,在在使美味大打折扣,
這都是臺灣飲食方面亟待改進之處。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飲食習慣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