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7791746_m.jpg 

(一)人生悲愁無法擺脫

全書五十四回、近百萬字的《源氏物語》堪稱日本「紅樓夢」,主角源氏和不少書中人物,感於人生無常,最後都選擇離俗出家,形成此著以「悲」為基調的主題意涵,當與作者紫式部出身書香門第,自幼熟讀中國古代文獻,佛學造詣頗深有關。

《源氏物語》的皇親貴族們,仕途不順或權勢之爭失利,必然感到「盛者必衰」之無常;獨攬大權,享盡榮華富貴,依舊有著無法擺脫人生的苦惱和悲愁,總是抒發無常的哀感。

(二)源氏的人生體會

源氏的皇子身分使他無可避免地捲入宮廷鬥爭的漩渦之中,父皇桐壺帝憂心其安危,乃將其降為臣籍。但權力鬥爭的陰影擺脫不去,源氏身在朝廷得隨時小心翼翼,謹慎從事,連娶左大臣之女「葵姬」為正室,也是一樁政治婚姻,了無情趣可言。源氏自覺命中註定受苦,心亂如麻。後來,源氏和政敵右大臣之女「朧月夜」有染,東窗事發,源氏主動流放「須磨」避難,真正痛感世變無常,人生多苦,嚐到門前冷落車馬稀的滋味。

直到事過境遷,改朝換代,源氏回到京城,進入政治核心,逐漸大權在握,可是感情方面的不盡如人意、歲月不居以及周遭人物的死亡,讓他對人世之無常感觸良深。比如源氏在愛情追求上不再無往不利,遭到槿姬、玉鬘的拒絕,夫人紫姬竭力忍耐源氏之風流成性,有時禁不住流淚,源氏竟認為夫人不能了解其心情,想道:「世事無常,人壽幾何!連這個人也和我兩條心腸,真叫我傷心呵!」當異母兄朱雀院五十大壽,源氏看了年輕一輩的賀壽舞蹈表演,加以獲知夫人三公主跟衛門督柏木私通而懷孕,感慨道:「年紀一大,便經不起感動,容易流眼淚。衛門督注視著我微笑,使我覺得很難為情。須知你的青春是暫時的!年光不會倒流,誰也逃不了衰老呢!」而朱雀院看破紅塵,落髮為僧,源氏悲從中來,告訴他:「自從先帝棄養之後,小弟深感人世無常,立意出家學道。只緣意志薄弱,因循未能實踐,終於讓吾兄佔先,今天特來拜見清姿。我心優柔寡斷,行事每落人後,思之不勝羞愧。在弟自身,此事實無所謂,故曾屢次痛下決心。然而難於拋捨之事甚多,如之奈何!」可見源氏早有出家之念,直到愛妻紫姬亡故,心想獨留在世,為日無多,終遂出家夙願。

(三)人物死亡的哀感

再者,讓源氏感到人生無常之悲哀者,莫過於周遭人物的死亡,如元配葵姬病故,源氏想起古歌「秋日生離猶戀戀,何況死別兩茫茫」;向一直有著私情的六條妃子探病未久,六條妃子就逝世了,令源氏痛感人世無常,頓覺心灰意懶,不去上朝;後來,衛門督柏木懼於私通之事為源氏所悉,一病不起,源氏慨嘆:「可憐啊!柏木的命運何其悲慘啊!」由此推想人世無常之慟,不知不覺地淌下淚來。柏木死後,作者透過其妻落葉公主的雙眼,描繪出人生無常的悲戚,「柏木生前慣用的器物,依然存在。常彈的琵琶與和琴,弦線已經脫落,默默無聲地擱著,教人看了實在傷心!只有庭前的樹木,依舊綠煙籠罩,群花不忘春來,到處含苞欲放」。又,源氏之子夕霧大將與柏木是一起長大的好友,前訪柏木蕭條岑寂的一條院,「但見庭中一片嫩草,正在青青發芽。鋪沙較少的蔭處,蓬蒿也正欣欣向榮。柏木生前愛好栽花種樹,現在這些花木無人管理,任意地繁殖著。『一叢芭芒草』也得勢滋蔓,想像將來蟲聲繁密的秋趣,令人感慨流淚」,讀之內心怎不有所感喟!

《源氏物語》第四十二帖「香皇子」至五十四帖「夢浮橋」為第三部,描寫源氏死後,妻三公主私生子「薰」與宇治八宮親王三位女兒之間的悲戀,無論是八宮親王、源氏之子夕霧或薰,以及八宮親王之女大君、中君也不時興起人世無常、人生如夢的哀感,延續第一、第二部的主題意涵,八宮親王之口更娓娓說出無常之道:「大凡覺悟人世無常而心生厭棄,皆因自身遭逢憂患,故而頓覺舉世皆可痛恨,即以此為起點,萌生學道之心。今薰君中將年方青春,諸事如意稱心,毫無不足之憾,而早就發心學佛以修後世,真乃難能可貴之事。像我這樣的人,因宿命注定,只覺人世可厭,就特別容易受佛引導,自然能遂靜修之願。然而我生餘年不多,深恐未得大覺大悟,一生便爾告終,於是前世後世兩無著落,深可慨耳。」當為作者紫式部之思想化身也。

(四)女性之可悲可惜

此外,《源氏物語》所寫人物以女性居多,亦可視為女性小說,事實上,在十、十一世紀的平安時代,女性成為貴族男人手中的玩物,以及一夫多妻制度的犧牲品,在無力反抗之下,每每遁入空門或一死了之。《源氏物語》對此之敘寫,也在在呈現出人生無常的悲哀,凸顯小說的主題意涵。

試看與源氏不倫生下一兒的藤壺皇后,深為自悔,日後拒絕源氏的追求,請其伯父橫川僧都為她落髮為尼;曾失身於源氏的空蟬,年老的丈夫「常陸介」病故,空蟬悲嘆命苦,認為自己之成為寡婦,乃前世作孽,加以擔心兒子戀慕身為繼母的她,於是悄悄出家了。昔日與源氏結下痛苦因緣、使得源氏自行流放「須磨」的「朧月夜」,看破紅塵,遁入空門,對「朧月夜」始終念念不忘的源氏得知此事,寫信責備其無情,曰:「為君遠戍須磨浦,君入空門我不聞我已飽嘗人世無常之苦,卻至今未能出家,終於落在你後,實甚遺憾!」而源氏年屆四十才娶的三公主,平安產下與柏木私通之子,無法原諒自己的不貞,隨即在父皇朱雀院同意下,受戒出家,源氏看見青春少婦的青絲美髮剪落,覺得非常可悲可惜,無法忍受,不禁大哭起來,讀之感動良深。

(五)詩歌抒寫人生無常

《源氏物語》結合散文與韻文,以散文為主,織入近八百首和歌,其中包括甚多烘托人生無常主題的詩歌,如紫姬因念自己死了,不知源氏夫君將何等悲慟,感極而賦詩:「露在青萩上,分明不久長。偶然風乍起,消散證無常。」將人命喻為風吹導致花上露珠難留之狀,源氏答曰:「世事如風露,爭消不惜身。與君同此命,不後不先行。」吟罷,淚珠紛紛落下。摯愛的紫姬逝世,源氏悲傷難抑,乃至神智昏迷,源氏與繼母藤壺妃子所生、其後繼承皇位的冷泉院之秋好皇后,來信慰問:「生前不喜蕭條色,死後應嫌塞草秋。」傷心過度的源氏反覆閱讀此信,深感秋好皇后之談心慰情,好不容易握筆作答:「君在九重應俯瞰,我心厭世嘆無常。」

紫姬既亡,則源氏遁世之期漸漸迫近,歲暮時分,院內異常岑寂,悲傷之情無限,源氏整理物件,偶然發現昔日戀人寄來的許多情書,命侍女們毀棄之,其中包括紫姬遺墨,源氏讀後眼淚滴滿了信紙,吟詩道:「故人登彼岸,戀慕不勝情。髮篋觀遺跡,中心感慨深。」並在其中一封長信的一端題詩曰:「人去留遺跡,珍藏亦枉然。不如隨物主,化作大空煙。」隨即全部燒化。此情此景,怎不令讀者為之黯然神傷?

由上所述,《源氏物語》的主題意涵顯而易見,係以佛教思想為主,人生無常的哀感猶如主旋律,自始至終,不斷地響起,且書中人物不只口說不離「無常之理」,更進一步身體力行,競以遁入空門是尚,於今觀之,難免予人直接說教之感。唯若提高角度,從人物的一生來看,則人生無常之哀感油然而生,值得慢慢咀嚼回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