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77791507_m.jpg  ﹝臺北:九歌﹞

正值盛年的五十八歲,沈謙教授卻一聲不響地走了!怎麼可能?據說,沈教授為了趕寫專欄而身體不適,竟因心肌梗塞驟逝臺大醫院。

沈謙教授在臺灣師範大學國研所以《文心雕龍》之文學理論與批評研究,取得國家文學博士,長期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理論的整理與闡揚、現代文學批評的理論探討,以及文學作品的批評與賞析,其成績普獲學界之肯定,先後於中興、東吳、淡江、空大、玄奘等大學任教,可謂桃李滿天下,加以平時熱心教學,談笑風生,深受學生愛戴。特別是沈教授關懷學生,樂於鼓勵文學創作以及從事學術研究,所指導的博碩士論文超過六十篇之多,尤其當中有頗高比例屬於現代文學的範疇,對於提升現代文學的研究水準,貢獻極大。

與一般學者最大的不同,在於沈教授能寫能說,出入學院文壇,悠遊自得,學術著作之外,他出版了不少書評作品,而且沈教授旁徵博引,出口成章,堪稱文壇學界名嘴,經常應邀到各大學及中學演講,頗受好評。凡舉行學術研討會,只要是沈謙教授擔任主持人,經由他的穿針引線,再枯燥嚴肅的場面總會變得輕鬆活潑,如沐春風,的確十分難得。

沈謙教授是知名文評家,於《期待批評時代的來臨》論及,文學批評有三層次,即(一)主觀的欣賞、(二)客觀的研析、(三)透過客觀的研析而得出的主觀理論;並且指出實際的文學批評過程可被概括為闡釋、衡鑑、比較、評價、立論等五項。多年來,他身體力行,為許多作家作品寫過評論文章,深受重視,然而沈謙教授本身的著作獲評者卻極少,這對於苦心建立國內文學批評制度的沈教授來說,並不公平。先前拜讀其大著《林語堂與蕭伯納
看文人妙語生花》(臺北:九歌,一九九九年三月初版)後,認為作者探驪得珠,讓讀者欣賞到二、三年代作家的作品精神及美感經驗之外,又能摘取「雋永深刻,蘊涵哲思,充滿智慧的火花」的妙筆與妙語,令人咀嚼再三,回味無窮。若非有豐贍的史料、深入的識見和高明的剪裁功力,不足以成此著作也,於是奮力撰寫〈靈魂在傑作中尋幽訪勝〉一文評介之,對其妙語如珠的文評表現,獻上崇敬之意。

後來我入東吳大學中研所進修,雖沒親自上過沈教授的課,但撰寫論文〈東方白大河小說「浪淘沙」主要人物塑造析論〉參加「東吳中文研究集刊」徵選,沈謙教授當時是論文審查委員之一,此一論文獲審查通過後,他在夜裏專程打電話來道賀,讚賞有加,不吝給予鼓勵,還不忘提供寶貴的參考意見,使我對未來的文學研究更具信心。沈謙教授的熱心,由此可見一斑。

如今,沈謙教授走了,且是過勞而死,怎不噓唏!但,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一生熱愛學生、奉獻文學的他,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沈謙 書評家
    全站熱搜

    喬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